【數說十三五】十組稅收數據印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

李克強總理在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記者從國家稅務總局得到的十組稅收數據,就充分反映了這一點。

 五年新增減稅降費合計超7.6萬億元 宏觀稅負逐年下降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曬出2020年減稅降費成績單,全年為市場主體減負超過2.6萬億元,其中減免社保費1.7萬億元。稅務總局統計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五年新增減稅降費規模合計超過7.6萬億元。

「十三五」時期,黨中央、國務院精準實施經濟逆周期調節,有序推出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2016-2018年,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簡併和降低增值稅稅率、提高個稅減除費用標準等。2019年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2020年又出台7批28項稅費優惠政策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隨著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落實落地,2016-2019年,我國宏觀稅負(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佔GDP比重)分別為17.47%、17.35%、17.01%和16.02%,2020年進一步降至15.2%,比「十二五」末2015年的18.13%降低近3個百分點。

 支持創新減稅累計超2.5萬億元  培育壯大新動能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十三五」時期,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近年來,支持科技創新的稅收政策不斷優化完善,稅收鼓勵創新的力度不斷加大,有力促進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引導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為助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稅收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我國鼓勵科技創新稅收政策減免金額年均增長28.5%,五年累計減稅2.54萬億元。稅收優惠更多惠及製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製造業、信息傳輸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三大行業享受減稅額合計佔比近九成。

從細分數據來看,全國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的企業戶數由2015年的5.3萬戶提升至2019年的33.9萬戶,五年間擴大了5.4倍;減免稅額由726億元提升至3552億元,2020年達到3600億元,年均增長37.8%。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力度持續加大,有效激發了企業研發投入力度和創新活力,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投入經費從2015年的1.42萬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2.44萬億元,年均實現兩位數增長,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

「十三五」時期,包括稅收優惠在內的各項政策扶持力度的持續加大,有力促進新經濟新動能蓬勃發展,推動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稅收數據顯示,數字經濟相關行業快速成長,2016-2020年,稅收年均增長7.2%,快於全國總體水平3個百分點。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等「四基」產業龍頭企業銷售收入從2017年的1.09萬億元增加至2020年的1.47萬億元,年均增長10.8%。我國高技術產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21.3%,高於全國總體水平5.1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服務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28%,高於全國總體水平11.8個百分點。

 綠色稅收體系不斷完善 重點稅源企業綜合能耗強度下降6.6%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總結了「十三五」時期我國綠色發展的成效,指出我國污染防治力度加大,資源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在推動綠色發展的過程中,綠色稅收體系發揮著重要作用。「十三五」以來,聚焦落實新發展理念,我國加快推進資源稅和環境保護稅改革,促進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企業清潔節能生產,並先後出台支持減排稅收減免、設備投資稅收抵免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引導企業加大綠色投入、主動綠色轉型,推動綠色產業加快發展,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2016年7月,資源稅從價計徵改革全面推開,建立稅收與資源價格直接掛鈎機制,更好發揮了稅收調節功能,促進了資源合理開發和可持續利用。「十三五」時期資源稅收入共7509億元,比「十二五」時期增長62.3%,其中2020年為1755億元,比2015年增加720億元,年均增長11.1%。特別是水資源稅改革優化了用水結構,有效抑制地下水超采。2020年,北京、河北等10個試點省份取用地下水水量佔總水量的比例為33.5%,比改革前2016年的41.5%下降8個百分點;試點省份2020年超採區地下水計稅取水量較2016年下降19.3%;改革以來,試點省份超過8000戶納稅人不再抽采地下水,轉用地表水或自來水,關停自備井超過1.4萬餘眼。

新開徵的環境保護稅建立了「多排多徵、少排少徵、不排不徵」的稅收調節機制,並對低標排放、集中治理給予稅收減免激勵,有力促進生態環境改善和綠色發展。自2018年開徵至2020年,環境保護稅累計完成631.5億元。2020年,繳納環保稅的納稅人主要大氣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較改革前2017年分別下降42.5%、28.7%;主要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較改革前2017年分別下降54.5%、35%。

稅收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全國落實包括環保設備在內的投資抵免政策減免企業所得稅金額從2015年的23.3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33.5億元,2020年預計達到35億元,年均增長8.5%。該政策有效引導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和環保設備的投入,2017年以來全國企業購買環保設備發票金額年均增長14.6%。支持減排稅收優惠減稅金額2019年增長7.2%,2020年增長6%,與此對應,全國重點稅源企業的綜合能耗強度(每標準煤/營業收入)同比下降6.6%,一增一降反映引導環保的稅收減免政策正向激勵作用逐步體現,有效發揮了稅收槓桿在控制污染物排放方面的積極作用。

 扶貧幫困的稅收優惠年均增長超30%  助力決勝脫貧攻堅成效顯著

「十三五」時期,稅務部門聚焦易地扶貧搬遷、貧困人口就業、扶貧捐贈等脫貧攻堅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不斷加大稅收政策支持力度,充分釋放減稅降費紅利,支持脫貧攻堅稅收優惠政策減免金額從2015年的263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742億元,2020年達到1022億元,年均增長30.6%,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積極貢獻稅收力量。

在各項精準扶貧政策助力下,脫貧攻堅成效顯著,貧困地區經濟加快發展。從增值稅發票數據看,2016-2020年,832個已摘帽國家級貧困縣企業銷售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年均增速達14.6%。其中,2016-2018年增速分別為18.6%、11.7%和8.5%,2019年增速提升至18.7%,2020年雖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仍保持15.9%的水平,比全國企業平均水平高9.9個百分點,反映已摘帽貧困縣企業發展態勢良好。

稅收數據顯示,扶貧龍頭企業發展勢頭良好,2016年以來,扶貧龍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年均增長43.9%,戶均實現利潤額從2015年的108萬元擴大至2020年的673萬元;企業銷售利潤率從2015年的10.4%提升至2020年的15.4%,其中製造業、批發零售業分別從9.5%、3.3%提升至9.9%和4.3%。從年盈利超千萬元的扶貧龍頭企業數量看,2020年戶數是2015年的5.1倍。

新辦涉稅市場主體年均增加超千萬戶 創業活力有效激發

近年來,大規模減稅降費疊加深化「放管服」改革,營商環境不斷優化,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有力推動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量新辦市場主體不斷湧現。稅務總局統計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全國新辦涉稅市場主體年均增加超千萬戶,總體呈現活躍度高、生命力強、成長性好的特點,有力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十三五」時期,全國新辦涉稅市場主體共計5745.3萬戶,較「十二五」時期增加2607.4萬戶,增長83.1%。同期,全國累計註銷涉稅市場主體2403.9萬戶,新辦與註銷相抵,「十三五」時期全國淨增涉稅市場主體3341.4萬戶,較「十二五」末增長77.3%。

從細分行業看,新辦涉稅市場主體中現代服務業佔比明顯提升,勞動密集型行業佔比逐年下降。「十三五」時期,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信息傳輸和信息技術服務等現代服務業新辦涉稅市場主體數量佔比分別從2015年的10%、3.9%、2.8%提高至2020年的13.7%、5.5%、3.8%。批發和零售、住宿和餐飲等勞動密集型行業新辦涉稅市場主體數量佔比逐年遞減,分別從2015年的43.4%、12.7%下降至2020年的37.3%、7.6%。

 第三產業稅收佔比提升至58.1%  新技術服務業加快發展

稅收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升,第三產業稅收收入佔全國稅收比重由2016年的56.5%穩步提升至2020年的58.1%,比「十二五」末2015年提高3.3個百分點。新興產業成為稅收新增長點,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21.2%,顯著高於全國總體水平,稅收年均增長12.5%,比全國稅收增速快8.2個百分點。

 民營經濟發展迅速 銷售收入年均增長17.7%

稅務總局統計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全國新辦民營經濟涉稅市場主體5600.5萬戶,佔全部新辦涉稅市場主體的97.5%,且其佔比逐年遞增,從2015年的96.3%提高到2020年的98.7%,成為新辦涉稅市場主體的主力軍。

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民營經濟發展迅速。2016-2020年,民營經濟銷售收入年均增長17.7%,高於全國總體水平1.5個百分點。其中私營企業、個體經營增長較快,年均分別增長22.5%和20%。民營經濟的稅收貢獻也在不斷提升,2020年,民營經濟繳納稅收佔全國稅收比重達60.1%,較2015年的51.5%提高8.6個百分點,成為穩定全國稅收的重要支撐。

從細分行業來看,民營製造業持續發展壯大,銷售收入佔比不斷提升。「十三五」時期,製造業民營企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14.7%,銷售收入佔比提高了6.7個百分點。民營經濟是經濟內生增長的動力源,這一結構變化也反映了製造業逐漸轉向內生增長。

民營經濟作為我國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創新能力持續增強,特別是2018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後,民營企業創新活力迸發,發展加快。稅收數據顯示,民營高新技術企業戶數佔全國高新技術企業比重從2018年的92.1%提升至2020年的92.4%,民營高新技術企業銷售收入佔全國高新技術企業比重從2018年的66.2%提升至2020年的70%。

製造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11.2%  高技術製造業不斷發展壯大

製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我國製造業不斷發展壯大,特別是高技術製造業實現較快發展,製造業與信息技術、科技服務業等融合互促。2016-2020年,全國製造業企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11.2%。高技術製造業是「十三五」時期製造業發展的突出亮點,銷售收入累計增長超過1倍,年均增長15.1%。一些自動化、數碼化、智能化的關鍵產品實現突破,銷售收入大幅增長,比如機械人、工業控制系統、集成電路、光電子器件等關鍵產品銷售收入均超過2倍,醫療診斷設備、新能源汽車等重要裝備銷售收入增長也超過2倍。

 中西部稅收佔比超過三成  區域發展更加協調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十三五」時期,區域重大戰略紮實推進。稅收數據顯示,區域發展更加協調。2016-2020年,中部地區稅收收入佔全國稅收比重從15.6%提升到16.5%,提升0.9個百分點;西部地區稅收佔比從18.4%提升到19%,提升0.6個百分點,中西部地區合計佔比達35.5%,提升1.5個百分點,與東部地區差距進一步縮小。

「十三五」以來,我國區域性稅收政策體系持續優化,精準發力,在推動東西部區域協調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已實施兩輪的西部大開發優惠政策較好促進了西部地區市場、產業、企業發展,2021年起實施的第三輪稅收優惠政策門檻進一步降低,將惠及更多市場主體。西部大開發優惠政策減免企業所得稅額從2015年的528.5億元增至2019年的1006.9億元,2020年保持1000億元水平,年均增長13.6%。

在包括稅收政策在內的各項政策扶持下,區域發展戰略成效顯著。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2020年二季度以來,長江經濟帶經濟持續恢復,展現出強大發展韌性。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企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6.2%,高於全國總體水平0.2個百分點,在全國銷售收入中佔比達46.5%。工業企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4.1%,高於全國工業企業總體水平1.4個百分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5.4%,高於全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總體水平3.6個百分點。

 出口退稅累計超過7萬億元 為穩外貿「加油助跑」

對外貿易是我國開放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為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穩住外貿基本盤,「十三五」時期,我國多次提高出口退稅率,助力企業應對中美貿易摩擦影響和全球疫情的負面衝擊。據統計,五年來,出口退稅總額從2016年的11742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14549億元,年均增長2.6%,五年累計辦理出口退稅70736億元,有力降低了外貿企業成本,促進外貿出口穩定增長。

同時,稅務部門統籌推進多項便利化措施,不斷簡化退稅流程,壓縮退稅辦理時限,加快出口退稅進度,全國正常出口退稅的平均辦理時間由2018年的13個工作日壓縮至2019年的10個工作日內,2020年再壓縮至8個工作日內,緩解了企業資金佔用的壓力。(香港商報駐京記者  林彬彬)

[責任編輯:黃逸]
資料來源:香港商報

 

相關消息

Nothing found.


國內首個勞動爭議仲裁跨區域合作機制在穗簽訂

3月10日,由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廣州南沙新區片區發起,東莞、佛山、中山、廣州南沙共同簽署了勞動爭議仲裁區域合作RC4備忘錄,將建立互設派出庭、互聘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員(含港澳籍)、互聯網跨區域庭審等區域合作機制,進一步探索粵港澳大灣區社會治理。據,這也是國內首次在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方面簽訂的跨區域機制。
    據介紹,廣州南沙與東莞、佛山、中山地緣接近、經濟活動密切、人員流動頻繁,開展勞動爭議仲裁共商、共建、共享機制,簽署區域合作RC4備忘錄後,有利於推動形成平等協商、開放共享的勞動爭議仲裁合作長效機制,發揮勞動爭議仲裁區域治理「1+1+1+1>4」的效用。
    按照相關勞動法律法規,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簡稱仲裁委)不按照行政級別層層設立、以管轄權區分受案範圍,區域合作RCx以依法依規、平等對話、互相尊重為原則,不設具體辦事機構和專職工作人員,每年至少召開一次區域合作會議,按照簽署時間先後順序輪流負責舉辦,加入及退出均以自願為原則。
    四地仲裁委負責人均表示,勞動爭議仲裁區域合作順應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有利於化解新形勢下勞動爭議,共同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當日的簽約邁出了勞動爭議仲裁區域合作的第一步,將在仲裁員互聘、委託調查或送達、互聯網跨區域庭審、派出庭互設等方面開展合作。在此,共同倡議更多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加入合作,聚力服務粵港澳大灣區法治化建設。(記者 李苑立)
[責任編輯:薛正軒]
資料來源:香港商報

 

相關消息

Nothing found.


【代表委員說】林順潮:推進大灣區醫療器械及藥品互通發展

去年9月,中央八部委聯合下發關於《粵港澳大灣區藥品醫療器械監管創新發展工作方案》,要求促進醫藥產業在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更好地滿足粵港澳大灣區居民用藥用械需求。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希瑪眼科集團主席林順潮提交了「關於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醫療器械及藥品互通發展的建議」,提出應增加試點醫療機構,優化港資澳資醫療機構准入,完善互認機制,有助於提升灣區整體醫療水平向國際化、智能化、科學化發展。

建立醫療器械共享機制

《粵港澳大灣區藥品醫療器械監管創新發展工作方案》指出堅持分步實施,先期以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為試點,在取得階段性進展後逐步擴展至其他符合要求的指定醫療機構。

林順潮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方案中有關「分步實施」的具體方案並不十分明確,且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作為首批試點機構僅此一家過於單一,不能夠對港澳藥械引入在機制模式、管理方式以及臨床應用上進行充分實驗驗證。林順潮建議,可適當擴大試點範圍,增加試點醫療機構,引入港資澳資專科醫療機構為指定試點機構先試先行,首先解決粵港澳大灣區內廣州、深圳兩個大型中心城市患者紮堆的情況。

兩地醫療融合是大灣區醫療融合發展的重點,林順潮希望港大深圳醫院加快推進相關試點工作,讓試點範圍盡快由公立醫院擴展至民營醫院。

在林順潮看來,過往港澳醫療器械和藥品過高的定價,成為內地制約醫院引進器械及藥物的瓶頸,民營醫療機構往往將價格轉嫁到患者身上,造成患者就診用藥的經濟壓力。他建議,政府應增加大灣區民營醫機構高端藥品及醫療器械進口財政扶持,並在大灣區內地九市醫療資源相對薄弱的地區,以設立社康結合大型醫學日間手術中心的模式,開放共享預約制度,對引進的大型醫療設備進行互通共享。林順潮認為,此舉將提高醫療資源利用率,提高診療效率,降低感染率,儘可能覆蓋並服務更廣泛的患者群體。

林順潮認為,《方案》中強調關於進口藥品目錄範圍,將由廣東省衛健委、藥監局會同港澳衛生部門根據臨床需求和藥品上市情況確定進口藥品目錄,並實行動態調整。目前,該方案有效公示機制仍有待完善,港澳以及內地醫療業界應對措施亦有待進一步完備,相關監管政策也需要得到重視。

「增強醫藥器械領域互聯互通,不僅可以對粵港澳三地醫療藥品及器械供應進行有力補充,擴大醫生在選擇上的範圍,而且有助於加強港澳與內地聯繫,增強在內地生活的港人的幸福指數,免除長者及困難群體的後顧之憂,並加強年輕一代對家國意識的培養。」林順潮說。

關注互聯網醫院發展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林順潮還提出了全面開放生育政策、人民幣國際化、發展互聯網醫院等多個建議案。林順潮提出,互聯網醫院發展面臨著政策法律法規建設不完善,存在信息安全風險;區域醫療信息系統不兼容,數據無法相互傳輸和共享;看診、轉診等服務流程複雜,患者就醫體驗滿意度低等諸多問題,建議國家採取科學的、安全可靠信息共享管理機制來保障衛生信息的安全與共享問題,建立以患者為中心的智能化互聯網醫院。(記者 林麗青

[責任編輯:劉亞寧]
資料來源:香港商報

 

相關消息

Nothing found.


廣州南沙全年推進202個重點項目 總投資逾6200億元

廣州南沙新區(自貿試驗區)8日舉行2021年重點項目建設誓師大會。會上宣布,南沙2021年將投資建設202個重點項目,總投資共6264.5億元(人民幣,下同)、年度投資910.6億元。

該活動在由中鐵二局承建的中科空天飛行科技產業化基地項目現場舉行,通過視頻連線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廣州)等12個項目,同步啟動13個重要項目的樁基礎建設。

記者了解到,2021年南沙重點建設項目共涉及重大基礎設施、現代產業、社會民生、城市更新等四大領域。

其中,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有59個,總投資2661.63億元,佔南沙202個重點項目投資總額的四成。計劃建成廣州地鐵18號線(首通段),推進深茂鐵路廣州段、深中通道萬頃沙支線、南中高速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同時,還有112個現代產業項目,佔南沙全年重點項目數量過半。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南沙將以中科空天飛行科技產業化基地等項目為龍頭,建設空天產業園;加快中科院明珠科學園首批項目、冷泉生態系統、高超聲速風洞、極端海洋科考設施等科技創新平台設施建設。

此外,南沙還將打造國際一流生命科學產業創新中心,加快大灣區精準醫學產業基地、中山大學國際藥谷等重大平台建設;著力做強先進製造業集群,集中力量建設廣汽豐田第五生產線,恆大智能汽車零部件以及日本電裝、聯晶LED等項目;並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高端服務業,推動國際金融論壇(IFF)永久會址、國際風險投資中心等項目加快建設。

「今年將全力保障首飛火箭的成功飛行、成功研製,為產業基地的量產打下堅實基礎。」中科宇航探索技術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鄭軍透露,截至本月,首型運載火箭已完成工程研製階段的大部分地面試驗工作,計劃於2021年底前完成首型運載火箭的發射。

南沙區區長董可強調,要力爭新開工項目不遲於2021年上半年前完成開工,續建項目按提前一個月的進度往前趕,為全年投資穩增長創造空間。

據統計,南沙區202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46億元,增長7.1%,增速排名廣州全市各區第一。

[責任編輯:朱劍明]
資料來源:香港商報

 

相關消息

Nothing found.


廣州開發區營商環境指數連續兩年全國第一

    3月8日,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廣州高新區召開營商環境建設和招商引資大會。該區將強化營商環境和招商引資「雙輪驅動」,推出營商環境改革4.0版,出台168條有力舉措,重磅打造「黃埔Smile」營商品牌,形成「人人都是營商環境,處處優化營商環境」的良好生態,奮力打造企業和人才「離成功最近的地方」,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100周年。
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奮力打造企業和人才「離成功最近的地方」。李劍鋒 攝
    記者從會上獲悉,作為全省首個營商環境實驗區,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營商環境指數連續兩年穩居全國經開區第一。「十三五」期間,該區引進優質項目700多個,年均實際利用外資水平從「十二五」的13.89億美元上升至22.68億美元,升幅超60%。
    「黃埔Smile」迎八方來客
    企業項目「信任籌建」「智能秒批」「拿地即動工」,政務服務「24小時在線,全天候、不打烊」,人才服務「上管老、下管小」……近年來,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打造了一批在全國享有知名度的營商環境品牌,搭建起「中小企業能辦大事」的廣闊平台。
    2021年,歷經3次升級的黃埔營商環境改革將升級迎來4.0版,該區將出台168條有力舉措,重磅打造「黃埔Smile」營商品牌。具體而言,包括推進營商環境評價指標系統化提升(Systematization),打造市場化營商環境(Marketization)、國際化營商環境(Internationalization)、法治化營商環境(Legalization)以及便利化營商環境(Efficient-facilitation),形成「人人都是營商環境,處處優化營商環境」的生動局面。這五個方面組成了英文單詞「微笑」,未來符號化的「黃埔Smile」營商品牌將成為黃埔閃亮的新名片,以靠「埔」營商吸引五湖四海的優質企業和人才。
    日前,在對標世界銀行營商環境12項評價指標的模擬評估中,該區多項指標全國第一。該區將積極對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中歐投資協定等國際經貿規則,補短板強弱項,加快不動產登記、獲得信貸、就業市場監管等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把營商環境的「世界規則」轉化為「黃埔規則」。
    此外,在政策兌現方面持續升級,打造黃埔兌現2.0版,加快推進「智慧兌現」,實施「精準兌現」,探索「免審即享」,變「企業追政策」為「政策找企業」,推動政策從「紙上」落實到「地上」。
    實施招商「5G戰略」
    邁入「十四五」,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提出黃埔製造萬億計劃。該區將實施招商「5G戰略」,即「高能級生態、高質量項目、高效率增長、高標準服務、高素質隊伍」,力爭五年內打造2個千億級投資項目、20個百億級產出項目、200個10億級優質項目,掀起招商引資工作新高潮。
    整個招商戰略將著眼於精準補鏈延鏈,構建完整產業鏈條。聚焦世界500強、行業50強等重大項目「帶圖招商」,關注新經濟、碳中和等新趨勢,引進一批「獨角獸」企業,面向重點客戶實施「帶地招商」和「訂製招商」,建強「政府+國企+社會招商」近300人的招商力量。助推「十四五」期間實現重點項目總投資超一萬億、製造業總產值超一萬億,在「雙區」「雙城」中展現活力、覓得商機。
    值得注意的是,支撐黃埔產業「四梁八柱」的「四區四中心」平台,在招商引資方面各有側重。知識城以「知識」為特色,圍繞生物製藥、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集中招商;科學城以「科學」為特色,重點引進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產業,縱深推進「黃埔智造」;黃埔港重點引進航運科技、跨境電商、數字貿易、人工智能等新業態,煥發「老港口新活力」;生物島在生物醫藥、檢驗檢測、幹細胞與細胞工程、醫療器械等集中發力,建成國際頂尖生物醫藥集聚地。粵芯二期工程、氫能產業基地、新能源汽車全價值鏈、千億級翟洞智能製造產業園……未來,一大批高端項目將在黃埔招商藍圖中相繼落地。
    打造黃埔營商標杆
    「到黃埔去,到離成功最近的地方去」,這是黃埔向全球企業和人才發出的時代強音。鳳非梧桐不棲,企業能在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走向成功,離不開一系列完善的服務,賦予企業能夠心無旁騖謀發展的條件。在硬件設施上,建設一流城市公共服務配套,打造「快聯快通」的交通網絡。目前,該區正加快推進兩座高鐵站落地,推進4條城際軌道建設,推進地鐵7號線二期、5號線延長線建設,推動有軌電車2號線、5號線建設,規劃3條高速地鐵。
    在軟件服務上,持續擦亮法治化營商環境「金字招牌」,讓政策創新更給力,人才服務更貼心。
    以知識產權保護為例,在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調解中心等平台基礎上,採取省市區三級共建的方式,建設黃埔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形成集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全鏈條的一站式服務平台。在區內產業園區試點建設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打造「線上30秒、線下半小時」公共法律服務生態圈。
    在人才服務方面,健全全鏈條人才服務體系,發揮袁隆平、鍾南山、張伯禮、施一公等戰略科學家引領作用,以才引才、以才引商,為各類人才提供「保姆式」全天候」一站式」服務,讓天下英才第一站到黃埔、最後一站離不開黃埔。(記者 朱樺 通訊員 范敏玲 孫旭東)
[責任編輯:郭昕玥]
資料來源:香港商報

 

相關消息

Nothing found.


「十四五」規劃為港青在大灣區成就夢想提供「定心丸」

「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了諸多關於「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具體目標。多位香港青年向記者表示,香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之一,必須抓住「十四五」時期粵港澳產學研協同發展等機會,發揮優勢彌補不足,再創輝煌。規劃綱要草案中還提及,「要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便利港澳青年到內地就學就業創業」,這更是港青在大灣區發展最大的「定心丸」。

產學研協同為港青發展提供更多機會

「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公布,讓香港廣東青年總會主席霍啟山感受到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無限機遇,以及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發展方向。

霍啟山表示,近年大灣區正積極穩妥推進粵港澳產學研協同發展,於落馬洲設立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香港青年只要肯邁出腳步,一定可以在大灣區找到職業發展的方向和機遇。」霍啟山說。

近年來,霍啟山也策劃並組織多項以文化體育類為主的粵港兩地青年交流項目,更發起成立「香港地區體育會聯會」,將香港地區體育活動融入大灣區。「希望未來可以繼續通過這種形式拉近粵港青年的距離,協助他們認識和加入大灣區,在大灣區找尋自己的職業方向,增強香港年輕人的國民身份認同感。」

霍啟山建議,在灣區內舉辦更多國際體育賽事,促進區內的體育產業發展,藉此提高國家的軟實力。

港青可投身大灣區內高新科技產業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主席吳學明認為,「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多次提及粵港澳大灣區,這對激勵廣大粵港澳青年在大灣區這片熱土施展才幹、成就夢想有重大意義。

「規劃綱要草案強調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我認為可以激發港澳青年科研人才發揮獨特優勢,積極投身到大灣區建設中去。」吳學明認為,港澳地區有深厚的科研基礎、法治精神和國際化等優勢,香港高校在多個領域研究名列前茅。港澳青年可抓住機遇,積極投身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能、健康醫藥、金融科技等產業的創科發展,在為國家作出貢獻的同時實現自己的價值。

規劃綱要草案還提出,要打造粵港澳青少年交流精品品牌。吳學明說,他今年計劃舉辦國風國服文化活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青年文創基地等,並延續港澳青年內地實習計劃,持續推動優質項目落地。

加快創新要素流動加速灣區發展

作為一家科技創投企業的負責人,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副會長林至穎尤其關注規劃綱要草案中涉及粵港澳大灣區的內容,例如「要加強粵港澳產學研協同發展」「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便利創新要素跨境流動」等。

林至穎認為香港具有科研優勢,但產業結構單一。粵港澳大灣區的內地城市產業成熟、市場龐大,正好跟香港形成互補。「只要人才、技術、金融、專業服務等創新要素便利、快速地流動起來,就可以為發展提供更多動力。」

兩年前林至穎在深圳設立子公司,主要做科技創投基金及加速器運營服務,把港澳及國際頂級大學的科研轉化及落戶大灣區。目前,他們在珠海投資的新材料生產基地,吸引了香港新材料創業孵化項目落地;項目的研發中心設在深圳,用好當地充足的科研人才資源;「財資中心」則選在香港,用以對接外國市場,吸收國外融資。「3個城市相當於3個核心,都發揮各自的優勢。」林至穎說。

[責任編輯:靜文]
資料來源:香港商報

 

Nothing found.

相關消息

Nothing found.


廣東中行未來五年將為粵外資企業提供1000億元融資支持

近日,「十四五」期間廣東省與跨國企業合作發展座談會暨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在廣州舉辦。活動現場,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以下簡稱廣東中行)與廣東省商務廳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未來五年,廣東中行將為我省外資企業(項目)提供1000億元融資支持。

廣東中行將與廣東省商務廳結合廣東實際和各自職能,共同支持外資企業尋求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提高金融支持政策精準性、直達性,充分釋放政策紅利,優化融資環境,激發對外經濟活力,加快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促進產業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助力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據悉,中國銀行作為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在全球61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550餘家境外分支機構,廣東中行作為跨境金融市場引領者,充分發揮海內外渠道優勢,為在粵跨國企業提供結算、匯兌、融資及全球現金管理等綜合金融服務,依託粵港澳大灣區、自貿區先行先試的便利政策,全力支持外資企業客群及業務高質量發展。

作為廣東金融支持穩外貿、穩外資的主力軍,2020年,廣東中行為外資企業提供融資超1100億元,為外貿企業提供融資近2000億元,全年國際貿易結算量達1460億美元,跨境人民幣結算量為4326億元,均穩居於市場首位。

未來,廣東中行將持續加強政銀合作,積極貫徹落實國家「穩外貿 穩外資」戰略部署,充分發揮跨境金融服務主渠道作用和國際化、專業化優勢,加大對廣東省及在粵跨國企業金融支持力度,切實幫助外資企業應對疫情衝擊、化解融資難題,實現穩定、持續、高質量發展。(記者 黃裕勇

[責任編輯:劉亞寧]
資料來源:香港商報

 

相關消息

Nothing found.


香港 李小加籲建「滴灌通」 將全球過剩流動性引入中小企

 3月5日,全國政協委員、港交所原行政總裁李小加提交《關於創建「滴灌通」系統將全球流動性過剩精準引入中國中小企業的提案》。李小加指出,目前,國際資本與中國中小實體完全割裂,建議創建一個將海量國際資本與中國中小微企業互聯互通的金融基礎工程(簡稱「滴灌通」),通過香港將國際資本精準引入中國千千萬萬中小實體當中。

所謂「滴灌通」(micro connect),意指能把傳統金融機構的資金,精準地流入非上市的中小型企業,同時為交易所培養潛在上市企業。這一概念的靈感來源於以色列,藉助於滴灌技術,這一個缺乏水資源的國家卻用精準灌溉的技術成為了農業大國。

今年1月,擔任港交所行政總裁長達11年的李小加卸任,當被問到卸任之後的計劃時,他表示其中一項計劃是希望藉助數碼平台,將資金引流至有資金需求及具回報潛力的中小型企業,令中小型企業能以更低成本取得融資,即「滴灌通」的設想。

[責任編輯:黃鶯]
資料來源:香港商報

 

相關消息

Nothing found.


廣州白雲機場獲2020年度全球機場旅客滿意度並列第一

3月1日,國際機場協會(Airport Council International)正式公布2020年全球機場服務質量滿意度評價結果。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憑藉著優質的服務質量從348家參評機場中脫穎而出,喜獲排名並列第一的優異成績。此次測評結果標誌著國際權威機構以及廣大旅客對白雲機場的服務品質表示高度認可和肯定。與白雲機場獲得並列第一的還有新加坡樟宜機場、韓國仁川機場、印度德里機場、北京大興機場、上海浦東機場。
 
    全力爭創世界一流航空樞紐
    白雲機場有關負責人表示,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來襲的困難情況下,全年接送旅客4376.8萬人次,客流量問鼎「全球第一」;國際機場協會(ACI)服務質量旅客滿意度測評,從全球348家參評機場中脫穎而出排名第一;以第一名的成績榮獲「2019年度中國民用機場服務質量優秀獎」;廣州白雲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黨委獲評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兩項國家最高榮譽;白雲機場連續實現第28個安全年。
 
    「春風服務」成白雲機場特色品牌
    據了解,此次國際機場協會(ACI)全球機場旅客服務滿意度測評(ASQ)是全球機場最重要的服務質量評比,受到業界及廣大旅客的廣泛關注。評價指標包括機場交通、登機手續、安檢、衛生間、餐飲、購物、環境等34項,涵蓋機場的基礎設施、旅客流程、便捷程度、人員服務、體驗舒適度等旅客出行的多個方面。白雲機場自2006年參加ACI服務測評以來,成績不斷上升,2018年全球排名第九,2019年排名第七,穩定在十佳以內。
    過去一年,白雲機場以滿足人民群眾美好出行需求為目標,傾力打造「春風服務」特色服務品牌。繼2018年啟動「春風服務」品牌建設工作以來,經過三年的持續努力,「春風服務」已成為白雲機場的特色品牌和文化符號。通過不斷探索服務體系建設、無紙化出行、投訴管理、服務創新、人文機場等方面的創新做法,力爭為旅客營造高效、便捷、舒適、溫馨的出行環境。先後推出「星級私密安檢室」「特需旅客愛心貼」「行李無憂改簽」「輪椅旅客『門到門』」等暖心服務。專門為老年人升級健康碼查驗措施,全新啟用「健康防疫核驗平台」,成為全國首個啟用「身份證代替健康碼」這一新型技術的國際樞紐機場。以「繁花如畫、活力空港」為主題,打造「天空舞台」等人文機場建設新地標,在航站樓開設美術館、舉辦非遺文化展等,不斷提升旅客出行體驗。在全國首推全流程One ID服務,旅客無需出示身份證、登機牌或二維碼,通過刷臉即可辦理自助值機、自助行李託運、自助登機等業務,實現「一張臉」通行機場。加大一證通關、電子引導屏、「易安檢」等系列高科技的運用,以「智」提「質」,讓更多旅客享受智慧化出行的便利。點滴的改進反映了白雲機場在服務等各項工作上付出的努力和成效,體現出白雲機場高質量發展的強大軟實力和進取心。
 
    助力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建設
    2020,白雲機場年客流量走出了一條「前慢後快」的V型反轉曲線——9月份開始累計客流量實現國內第一;11月份國內旅客量已超過疫情前水平,實現單月客流量501.4萬人次,成為疫情發生後國內唯一一個突破500萬人次吞吐量的機場。全年共接送旅客4376.8萬人次,位列全球第一。不僅如此,還推進A-CDM系統升級、發揮AOC平台作用狠抓航班正點,運行品牌建設取得顯著成效。2020年全年航班放行正常率達91.79%,航班放行正常率連續三年居國內三大機場之首,出港準點率位列全國機場前列,奠定了全球領先地位。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樞紐機場,白雲機場站在「質」「量」全球雙第一的新起點上,將強化世界一流思維,構建樞紐發展新格局——進一步優化航線網絡布局,深挖國內大循環潛力,與航司、聯檢部門協同持續提升國際樞紐競爭力;加強以中樞集控、秒級管控、智慧運控為主要特徵的樞紐運行;提升以國際品質、通程無憂、體驗卓越為主要內涵的樞紐服務;打造具備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高端化、人文化的樞紐品牌。(記者 盧偉 朱樺)
[責任編輯:薛正軒]
資料來源:香港商報

 

相關消息

Nothing found.


江門今年GDP預增6% 確保「十四五」開好局

3月4日,江門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召開。江門市代市長吳曉暉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吳曉暉在報告中回顧了「十三五」時期以及過去一年的工作,提出了2021年江門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確保「十四五」開好局。
圖解江門政府工作報告
    2021年江門市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5%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以上,外貿進出口總額保持正增長,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城鎮新增就業4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
    回顧2020年,江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2.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9%,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0.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3.7%,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2.8%,城鎮登記失業率2.36%,市人大代表票決的十件民生實事全面完成。
    工作報告明確:為確保今年的預期目標實現,江門將重點抓好推進「雙區」建設、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產業體系、激發內外聯動發展潛力、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等六方面工作,堅持高質量發展,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從講政治高度認識並做好經濟工作,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堅持擴大內需戰略,擴大有效投資,強化科技戰略支撐,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記者 盛芳齡 通訊員 江軒)
[責任編輯:薛正軒]
資料來源:香港商報

 

相關消息

Nothing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