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第一外貿大省地位穩固 新業態蓬勃發展

「十三五」期間(2016年-2020年),世界經濟格局深刻調整,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受阻。面對國際形勢的風雲變幻,廣東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不僅穩住外貿基本盤,更推動開放型經濟邁上新台階,外貿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

海關總署廣東分署28日介紹,據統計,「十三五」時期,廣東外貿進出口總值達34.5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較「十二五」時期增長8.2%。

廣東的第一外貿大省地位穩固。2020年,廣東外貿進出口總值為7.08萬億元,比「十二五」末年(2015年)增長11.5%。2018年,廣東外貿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7萬億元大關,之後兩年受中美經貿摩擦和疫情等因素影響雖略有回調,但始終保持在7萬億元以上,穩居全國外貿第一大省地位。

一般貿易逐漸佔據主體地位。相比加工貿易,一般貿易產業鏈更長、附加值更高、更能反映企業自主發展能力。2020年,廣東一般貿易進出口3.63萬億元,佔廣東進出口總值的比重由43.5%逐年上升至51.2%,2020年一般貿易佔比首次過半,佔據主體地位。

外貿新業態蓬勃發展。「十三五」時期,廣東營商環境持續改善,以跨境電商、市場採購為代表的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為外貿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市場採購試點自2017年在廣東落地以來,規模穩步擴大,2020年廣東市場採購出口2944.5億元,佔廣東出口總值比重達6.8%。

貿易夥伴多元共進。2020年,廣東與東盟進出口由2015年的7040.9億元增長至1.09萬億元,年均增長9.1%。同期,廣東與歐盟(不含英國)、台灣地區進出口年均分別增長7%和7.3%,與「一带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年均增長7.5%。

內生動力更強。「十三五」時期,廣東民營企業進出口每年均保持5%以上的增長,從2015年的2.48萬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3.9萬億元,佔廣東進出口的比重由39%上升至55.1%,從2018年開始已連續3年保持廣東第一大外貿主體地位。

出口產品結構優化。廣東機電產品出口值由2015年的2.7萬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2.98萬億元,佔出口總值的比重由67.5%提升至68.4%;其中,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集成電路出口年均增長15%。

擴大進口穩步推進。「十三五」時期,廣東的半導體製造設備、集成電路進口年均分別增長14.6%、10.4%;肉類、水海產品、化妝品和醫藥品等民生消費類商品進口年均分別增長33.3%、21.9%、48.7%和11.1%。

海關總署廣東分署表示,展望2021年,世界經濟有望恢復性增長带動全球貿易反彈,國際機構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增速超過4%,廣東出口市場需求有望回升;隨著國內疫情防控機制不斷完善,工業生產、消費投資將繼續恢復,有利於支撐廣東進口增長;自貿協定潛力有望初步釋放,RCEP和《中歐投資協定》將增強廣東外貿發展動能。但國內外環境依然複雜多變,疫情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影響將持續,全球經濟復蘇仍顯乏力,廣東外貿發展將面臨諸多風險和挑戰。

[責任編輯:程向明]

資料來源:香港商報

https://hkcd.com/content/2021-02/28/content_1251803.html

 

相關消息

Nothing found.


滬深交易所發布新三板掛牌公司轉板上市辦法

 26日晚間,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別發布實施新三板掛牌公司向科創板、創業板轉板上市辦法,從實際操作層面明確了轉板上市條件、審核程序、限售安排銜接等問題。

轉板上市制度是新三板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舉措,有助於豐富新三板掛牌公司上市路徑,打通中小企業成長壯大的發展通道,加強多層次資本市場有機聯繫。

辦法規定,轉板公司需要在新三板精選層連續掛牌一年以上,符合科創板、創業板定位及首發條件,並滿足股本總額不低於3000萬元、股東人數不低於1000人等條件。

審核程序上,鑒於轉板上市屬於股票交易場所變更,不涉及股票公開發行,故轉板上市審核時限由首次公開發行的3個月壓縮為2個月,提高審核效率。

在股份限售方面,辦法明確轉板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監高所持股份限售期為12個月;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限售期滿后6個月內減持的,不得導致公司控制權發生變更。

同日,全國股轉公司發布實施了新三板掛牌公司轉板上市監管指引,以規範申請轉板上市掛牌公司的信息披露及股票停復牌等行為。

上交所和深交所表示將進一步細化轉板上市各項配套制度,紮實推進轉板上市涉及的各項準備工作,推進轉板上市平穩實施。全國股轉公司表示將持續完善轉板上市相關監管安排,與滬深交易所等各方強化溝通、密切協作,保障轉板上市工作平穩落地。

[責任編輯:劉亞寧]

資料來源:香港商報

https://hkcd.com/content/2021-02/26/content_1251530.html

相關消息

Nothing found.


解讀廣州南沙區「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在日前閉幕的廣州南沙區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上,備受關注的《廣州市南沙區、廣州南沙開發區(自貿區南沙片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交會議審查。
南沙區城市面貌(南沙區供圖)
    未來5年乃至15年,南沙怎麼幹?列席本次會議的南沙區發展和改革局局長張家茂接受了專訪,解讀「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
    南沙「十四五」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
    南沙區「十四五」規劃綱要全文15章62節均有體現「三個新」要求,並各有側重。「十四五」期間,《規劃綱要》綜合判斷南沙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進而提出二〇三五年的遠景目標和「十四五」時期南沙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必須遵循的原則和主要目標。在第二章至第十四章主要圍繞科技創新、產業升級、數碼化建設、改革開放等領域提出13項主要任務。
南沙區城市面貌(南沙區供圖)
    《規劃綱要》專章部署,明確了四個方面目標任務:一是著力拓展投資空間,二是持續擴大消費空間,三是推動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四是積極開拓國內市場。
    《規劃綱要》提出了以南沙科學城為核心的「一核兩帶三芯多極點」的全區科技創新空間格局。提出了13個重點功能片區的發展定位和發展重點,強化規劃引領作用。設立專節突出了推進與港澳全面合作,推動自貿試驗區擴容提質,建設廣深「雙城」聯動先行示範區,高水平建設南沙科學城、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綜合保稅區等重點內容。
    在《規劃綱要》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作為第一項主要任務,「十四五」期間,南沙將強化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主動融入灣區協同創新和全球創新網絡,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重要節點。主要從創新布局、平台、企業、人才、體制等五方面進行統籌謀劃。同時,大力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國際化人才特區,建立健全創新體制機制。
    營商環境改革開新局
    「十四五」時期,南沙將發揮國家級新區、自貿試驗區、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平台戰略作用,對標最高標準、最高水平,持續深化改革創新,在若干重點領域率先實現突破,營造國際一流水平的營商環境。著力抓好以下方面:一是強化制度集成創新,加快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深入推進全球溯源中心、全球優品分撥中心、全球報關服務系統等平台建設,推動自貿試驗區擴容提質。二是堅持最高最好最優,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營商環境創新引領示範區和高效便捷的政務環境,健全包容審慎的監管環境,築牢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三是深入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打造大灣區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改革先行區。四是依法平等保護國有、民營、外資等各種所有制企業產權和自主經營權,全面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五是構建誠信建設長效機制,完善信用監管體系,深化「信易+」等信用信息創新應用,建設信用治理創新先行區。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十四五」期間,南沙將緊緊扭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個「綱」,推動平台載體「硬聯通」、規則機制「軟聯通」、人員交流「心聯通」,縱深推進與港澳全面合作。一是高水平推進粵港深度合作園,創建粵澳合作葡語國家產業園,加快導入更多港澳優質產業資源,為港澳經濟發展提供新空間。強化與港澳聯合科技創新,加快建設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慶盛科技創新產業基地,優化科研資金跨境撥付使用,推動重大科技設施共享使用。二是深入實施「灣區通」工程,完善粵港澳規則對接常態化交流平台,率先在口岸通關、金融互聯互通、科技創新、營商環境、法律服務、醫藥衛生等重點領域實現突破,打造內地與港澳規則相互銜接示範基地。三是完善便利港澳居民政策措施體系,高標準規劃建設粵港澳青年創業就業試驗區,加快營造與港澳相銜接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環境。
    此外,在打造大灣區「半小時」交通圈方面,南沙將加快軌道交通、高快速路和城市骨幹道路建設,構建鐵路、航運、航空、公路「四位一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在建設廣深「雙城」聯動先行示範區方面,發揮南沙作為廣深合作「橋頭堡」作用,堅持以改革聯動為牽引,學習借鑑深圳綜合改革試點,率先複製應用試點經驗。以深中通道、深茂鐵路等建設為契機,優化調整萬頃沙南部區域規劃,加快教育、醫療、社保等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推進道路交通市政化聯接,積極承接廣深兩大核心城市科技創新、國際商貿、金融服務等功能輻射。(記者 李苑立 賴小青 通訊員 羅瑞嫻)
[責任編輯:郭昕玥]

資料來源:香港商報

https://hkcd.com/content/2021-02/26/content_1251349.html

相關消息

Nothing found.


香港:中大獲資助加強眾創業支援計劃 推動青年大灣區創業

香港中文大學指,中大正式獲民政事務局及青年發展委員會的青年發展基金轄下之「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資助,擴展並加強對師生創業的支援。

中大副校長岑美霞今日(26日)出席在政府總部舉行的「青創‧同行」發布會及起動儀式,並於會上接受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頒發證書,表揚中大在支持香港青年到大灣區發展的參與和貢獻。

岑美霞表示,很榮幸中大能夠參與「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並成為其中一所受資助機構。中大預期計劃可以吸引更多有意創業的師生,通過中大深圳研究院之創業基地,探索充滿機遇的大灣區市場,協助大學實踐將科研成果轉化及落地之使命,造福社會。

中大透露,在「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下入選之創業隊伍可進駐「眾創中心」及「工合空間—中大前期創業育成中心」,並獲得最高60萬元資助作為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業初期的資本。中大亦會提供創業導師指導,協助他們將創意轉化為可持續的社會或商業商機、給予創業特別培訓及協助他們尋找工業夥伴的商業投資合作機會。

[責任編輯:靜文]

資料來源:香港商報

https://hkcd.com/content/2021-02/26/content_1251494.html

相關消息

Nothing found.


加強港澳對接 東莞「一號文」發布打造新動能的「六脈神劍」

  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的段譽瀟灑倜儻,初涉江湖便憑藉「六脈神劍」博得江湖地位。牛年伊始,世界製造業名城——廣東省東莞市在25日出台《東莞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打造新動能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一號文」),並在產業、企業、科技、投資、市場、平台等領域制定打造新動能的「六脈神劍」。
    是次東莞版「六脈神劍」旨在推動「東莞製造」功夫實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政策內容分五大部分,共有16條政策措施,其中又演化出87項實施條款,其中政策創新51項、政策加碼14項、政策集成22項,在市場內外拓展及平台引領示範領域明確提出加強港澳對接合作。
    一年起步三年見效五年上台階
    東莞以發展製造業蜚聲國際,近年來加速產業轉型升級,目前在產業配套、人才培育、政策扶持、市場搭建等方面日趨完善,「東莞製造」的硬功夫硬實力排在全球城市榜前列。
    牛年奮蹄,東莞發布「一號文」以激發激活產業、企業、科技、投資、市場和平台新動能為主線,冀推動「東莞製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記者從會上獲悉,「一號文」制定了一年紮實起步、三年初見成效及五年邁上台階的願景目標。其中到2021年底,初步建立起全市企業發展質量綜合評價體系,推動東莞邁入萬億GDP俱樂部;到2023年底,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提升,規上工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分別突破11500家和7000家,境內外上市企業數量超過100家;到2025年底,東莞冀形成萬億級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五千億級的高端裝備製造,千億級的新材料、新能源、服裝鞋帽、食品飲料,百億級的鎮街特色產業集群。
    打造新動能冀強化港澳對接合作
    是次發布的「一號文」聚焦六大領域打造新動能,政策內容主要分為五大部分、16條政策措施。具體包含87項實施條款,其中政策創新51項、政策加碼及集成36項。其中在多個領域提及要加強與港澳資源對接。
    在打造科技能級提升新動能方面,「一號文」明確協同推進東莞市財政科研資金跨境使用,探索項目資金直接撥付至港澳兩地牽頭或參與單位。
    在打造市場內外拓展新動能方面,「一號位」提出加快打造「香港—東莞國際空港中心」,拓寬和完善「灣區快線」,探索開展陸運領域「莞港直通快車」模式,將貨物進出口的安檢、報關等核心功能前置。
    在打造平台引領示範新動能方面,「一號文」規定深化與港澳在現代金融、專業服務、離岸貿易等領域合作,支持港澳聯合實驗室建設,落實港澳台執業資格認可。
    此外,「一號文」還出台了相關才引進與培育、產業鏈數值化轉型、品牌提升等領域的配套政策,東莞亦提出在未來五年收儲整備不少於4.5萬畝的土地用於拓寬產業空間,企業在提升品牌、拓內銷建渠道、上市及科技創新等方面均有專項資金補貼。(記者 冷運軍)
[責任編輯:趙書琪]

資料來源:香港商報

https://hkcd.com/content/2021-02/25/content_1251230.html

相關消息

Nothing found.


香港:洪為民:去年前海港企1.13萬家

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昨日表示,截至去年底止,在前海註冊的港資企業累計達11300家,雖然去年受疫情影響進軍前海的港資企業數目增長明顯放緩至「接近零」,但期望今年的增幅可反彈至不少於單位數,尤以文創和青年創業的個案會增多,但須視乎深圳和香港兩地何時恢復通關。

洪為民坦言,新冠肺炎疫情的確影響部分港資企業在前海的運作,但他強調未有企業因疫情在前海倒閉。他期望,已前赴前海的港資企業,可在稅收增長層面提供更多貢獻之餘,也可藉香港企業落戶前海,而做到深圳和香港之間的交通軌道接駁,從而達到兩地跨境就業。

港資佔前海外資88%

據前海管理局數據顯示,去年前海深港合作區稅收收入按年增長13.4%;實際使用外資43.05億美元,按年增長11.7%,佔深圳全市的49.6%。累計註冊港資企業11300家,實際利用港資佔前海實際利用外資比例達88.3%。

為深化香港和深圳之間的合作,順豐、京東集團(9618)和來畫視頻等前海當紅企業,將開展前海港澳青年招聘計劃,提供包括大數據平台開發、新媒體、動畫設計等職位,藉以吸引香港和澳門青年專才往前海發展。

另外,為打通國際人才,洪為民表示,將於前海提供配套宿舍。前海寫字樓配套日趨成熟,為吸引早前在前海註冊,但未能設置辦公室的公司,將推出「歸巢計劃」,包括提供20%至50%的租金優惠,從而吸引相關企業到前海設立辦公室。期望前海在制度上可做到「先行先試」,從而複製及推廣至其他地方。(記者鄺偉軒文/圖)

[責任編輯:程向明]

資料來源:香港商報

https://hkcd.com/content/2021-02/23/content_1250689.html

 

相關消息

Nothing found.


香港:二零二一至二二年度《財政預算案》稅務措施建議

二零二一至二二年度《財政預算案》稅務措施建議
**********************

  在今日(二月二十四日)發表的《財政預算案》中,財政司司長建議以下稅務措施。

財政司司長建議一次性寬減二零二零/二一課稅年度百分之百的利得稅、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稅款,每宗個案以10,000元為上限。這項措施會使政府少收124億5,000萬元稅款,共約200萬名納稅人可受惠。

這項寬減會減低納稅人二零二零/二一課稅年度的應繳稅款,他們只須如常填報二零二零/二一課稅年度利得稅和個別人士報稅表。待有關法例通過後,稅務局便會在評稅時作出寬減。

建議的稅款寬減只適用於二零二零/二一課稅年度最後評稅,並不適用於該年度的暫繳稅。因此,納稅人須按現已發出的稅單依時繳付該暫繳稅。已繳交的暫繳稅會按《稅務條例》用以支付二零二零/二一課稅年度最後評稅的應繳稅款及二零二一/二二課稅年度的暫繳稅稅款。如尚有餘額,才作退還。

今次建議的稅項寬減並不適用於物業稅,但賺取租金收入的人士,如符合資格,或可通過選擇個人入息課稅而獲得寬減。

納稅人如果須同時繳納薪俸稅和利得稅,他/她的薪俸稅和利得稅稅款都可獲得寬減。納稅人如果有營業利潤或租金收入,並選擇以個人入息課稅方式評稅,寬減額須按個人入息課稅的稅款計算,這或會與不選擇個人入息課稅所得的不同,最終寬減額須按每一個案的實際情況才能確定。有租金收入或營業利潤的人士,可在二零二零/二一課稅年度個別人士報稅表內提出申請個人入息課稅。

財政司司長亦建議寬免二零二一/二二年度的商業登記費。

另外,財政司司長建議把香港證券交易的從價印花稅稅率,由現時買賣雙方按交易金額各付0.1%調高至0.13%。

上述建議措施須在相關法例修訂後才會實施。公眾可瀏覽稅務局網頁(www.ird.gov.hk),查閱建議的詳情及計算稅款的示例,亦可經電話傳真服務2598 6001索取有關資料。

2021年2月24日(星期三)

資料來源:香港政府新聞網

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102/24/P2021022400516.htm

 

相關消息

Nothing found.


深圳「灣區號」中歐班列開行半年累計貨值破10億元

 2月22日下午,一列滿載服飾、家居用品、防疫物資等物品的「灣區號」中歐班列從深圳平湖南國家物流樞紐發出。

據悉,深圳「灣區號」中歐班列自去年8月始發以來已累計開行38列,運送貨物19201.39噸,貨值達10.35億元。「灣區號」中歐班列累計發往29個歐洲國家,出口貨值前三位的分別是德國、匈牙利和波蘭。

中歐班列具有效率高、路線廣和全天候的獨特優勢,中歐班列作為陸路運輸通道的「鋼鐵駝隊」,實行分段運輸,不涉及人員檢疫,在疫情防控形勢下具有獨特優勢,成為保障中歐貿易往來、暢通國際合作防疫物資運輸的重要物流通道。在全球抗疫背景下,中歐班列持續有序暢通運行,為全球抗疫和提振經濟輸送了「中國力量」。

為全力保障中歐班列安全穩定發行,深圳海關成立中歐班列業務專班,提供「8小時駐場監管+24小時預約加班」服務,優化卡口智能化配置,加強海關總署關於實施鐵路進出境快速通關業務模式的學習研討,及時向企業宣貫全面提升通關便利化的惠企政策,做好進口班列疫情防護工作,進一步促進「灣區號」中歐班列「多元化」發展,在2021年春節前夕實現首列「歐洲-深圳-日韓」海鐵聯運。(記者姚志東)

[責任編輯:程向明]

資料來源:香港商報

https://hkcd.com/content/2021-02/23/content_1250684.html

相關消息

Nothing found.


香港金融管理局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中央銀行金融科技合作

香港金融管理局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中央銀行金融科技合作
**************************

下稿代香港金融管理局發出︰

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中央銀行(阿聯酋央行)今日(二月二十三日)聯合宣布交換《諒解備忘錄》,加强雙方的金融科技合作,以促進兩地間在推動金融服務創新及監管發展方面的合作。

《諒解備忘錄》由金管局總裁余偉文與阿聯酋央行行長H.E. Abdulhamid M. Saeed Alahmadi簽署。根據《諒解備忘錄》,雙方已同意阿聯酋央行參與由金管局、泰國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及國際結算銀行創新樞紐(創新樞紐)轄下香港中心合作推行的一項多種央行數碼貨幣跨境網絡項目。

余偉文表示:「金管局致力擴大我們的國際金融科技網絡至全球其他地區,包括中東地區的夥伴機構。阿聯酋央行能夠成為這個網絡的一分子,實在難能可貴。我們預期,雙方在《諒解備忘錄》的框架下加強合作將可產生可觀的協同效應,並期望阿聯酋央行的參與能豐富我們的CBDC項目,帶來新的思維與視野。」

H.E. Abdulhamid M. Saeed Alahmadi表示:「我們很高興與金管局共同踏上CBDC之旅。阿聯酋央行最近與沙特中央銀行就批發CBDC完成一項「概念驗證」,利用以分布式分類帳技術為基礎的央行貨幣結算國內和跨境交易。阿聯酋央行很高興能乘勢而上,參與多種央行數碼貨幣跨境網絡項目,並將迄今累積到的經驗運用其中。我相信此《諒解備忘錄》能為阿聯酋央行和金管局日後在數碼創新方面的合作奠定基礎。」

2021年2月23日(星期二)

資料來源:香港政府新聞網

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102/23/P2021022300495.htm

 

相關消息

Nothing found.


融合加速打造中國經濟「雙循環」重要樞紐 粵港澳大灣區呈現新格局

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在萬眾期待中正式發布。兩年來,在粵港澳大灣區這片熱土上,港澳與內地加速融合,人員、物資、資金、信息等要素流通更為便捷,區域發展呈現新格局。雖然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也無可避免地遭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但借助國內疫情防控得當以及新技術的應用,使得區域經濟秩序有序恢復,市場信心快速回升,體現出大灣區非凡的韌性與活力。受訪專家表示,在全國發展的新格局下,粵港澳大灣區應當成為中國「雙循環」經濟發展格局的一個重要樞紐。而經過不斷地改革和探索,粵港澳大灣區必將實現成為國際一流灣區的目標。

惠策助力互聯互通加碼

香港青年參訪深圳,共話大灣區發展機遇。

2018年底,在深圳一家科技公司任CEO的香港青年霍展邦開始自主創業,創辦了科宜思自動化技術控股有限公司,以香港為總部,再選址中山、佛山、廣州花都開設分公司。不久,《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出台,霍展邦當時便預判,這個區域將會步入發展快車道。

創業期間,霍展邦花了不少時間做市場調研,也花了不少時間與國內外夥伴磨合、協調、溝通。他向本報記者表示,這幾年,由於一些新經濟業態的發展,很多年輕人已不再想回到工廠車間打工,而粵港澳大灣區作為製造業企業紮堆的地區,自動化企業將擁有很大機會。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院長申明浩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兩年來,粵港澳加強互聯互通成績斐然,可以歸結為四個方面:首先是科技創新的協同在不斷深化。廣東省出台了很多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條例,包括「科創12條」。同時,香港高校的很多應用科技學院與珠三角的企業也開展了長足合作。香港大學等4所香港高校在廣州和深圳都設立了科技成果轉換基地,香港中文大學和其他6所香港高校,在廣東省設立了70多個新型研發機構,這些都是在創新方面取得的成就。

第二是要素流動更為便利化,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實現了合作查驗一次放行,大灣區內部也允許一些科研機構人員參照企業人員辦理赴港澳多次往返的商務簽證。廣東省還實施了外國人144小時過境免簽的政策。前海和橫琴在國際通信專用通道、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方面也都獲得了國家批准。

第三是市場互聯得到很大推進。例如《規劃綱要》出台後,新的CEPA率先用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模式對港澳開放,開放的服務業部門達153個,覆蓋面達到95.6%,而且還單獨賦予了自貿試驗區中十項對港澳的開放措施。此外,整個大灣區在營商環境方面得到了很大改善,多項職業資格認證也實現了互認,基金互聯互通實現了很大進展。

第四,港澳居民到廣東、內地發展更加便利。包括港澳高校在大灣區建設校區,港澳居民到內地就業,幫助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在內的各種方案,其中最受關注的港人港稅、澳人澳稅等稅收優惠政策,目前也在積極推進落實中。

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高級研究主任方舟向記者表示,今年是中央頒布《規劃綱要》兩周年,而距2017年3月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提出要制定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則已將近4年。可以看到,大灣區這些年來所有的工作都在朝著兩個清晰的方向推進:其一是推動要素的便利化流動,包括人、資金、物品、資本、信息、數據等;其二是相關規則和制度的對接。這些措施有利於港澳地區更加深度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方舟說:「由於粵港澳三地的制度不同,管理上也有很大差異,所以要通過一些特別的安排讓制度或者規則之間有一個接口,使合作更順暢。近兩年來在經濟與科技方面,比如在科技資金雙邊跨境流動、科研設備免稅安排、深港河套區合作區建設等領域,大灣區均取得明顯的成績和進展。民生方面,主要是港澳年輕人在內地就業、創業、生活有很多便利舉措。這些都有利於粵港澳地區的融合。」

他笑言:「有一個最現實的例子,就是香港居民到內地開銀行賬戶的問題,好幾年沒有解決,但《規劃綱要》出來後就解決了。這一點包括我自己都是受益者,沒有在內地開銀行賬戶,微信紅包就不能收。我以前都沒收到過微信紅包,但現在我也能搶微信紅包了。」

申明浩指出,《規劃綱要》的出台,讓民眾對大灣區建設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認識。過去各個地方強調錯位競爭,各自儘量做不同的產業,就是「你做的我不做」,主要是擔心產業結構同質化,但這實際上並不利於城市發展,而《規劃綱要》更加注重協同發展。最近國家提出「雙循環」的發展新格局,香港又有了一個新的角色和定位,特首林鄭月娥在一次會議上專門講到,香港要積極成為國內大循環的參與者和國際大循環的促成者,這也是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一個新變化。

疫情倒逼產業合作升級

澳門青年珠海創業,融入國家高速發展大潮。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也難免受到影響。

申明浩認為,疫情對於大灣區的不利影響主要是在人員往來方面。過去大灣區的人員往來非常密切,但疫情暴發後,人員往來大幅減少,很多原定的活動無法開展。不過他表示,新技術的應用和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疫情的不利影響。比如視頻會議、在線辦公、遠程辦公、遠程教育等,這些新業態過去被認為可有可無,但現在變成了常態。這些方式不僅降低了疫情的衝擊,還為大家節約了更多交通和時間上的成本,讓交流變得更順暢。

方舟也認為,雖然疫情使大灣區的人流往來受到限制,但這並不能撼動大灣區經濟的蓬勃生機,資本的往來更加便利化了。就他了解的情況來看,內地防控疫情的效果非常好,生產沒有受到很大影響。全球經濟萎靡,中國內地增長卻一枝獨秀,港商對內地的投資可能還會更多。

霍展邦亦對本報記者說:「疫情除了讓本人長時間無法回家以外,對公司的影響反而比較偏正面。因為我們公司是做工業自動化改造的。一個企業或者工程要做自動化改造,那麼他們的生意肯定很好,此次疫情破壞了全球供應鏈,而中國的供應鏈是齊全的,所以很多工廠的業務比疫情之前還繁忙。在回港之前,有客戶對我說:『展邦,之前說的五年自動化計劃,現在要變成三年了。因為今年我們的生意太火爆了。』」

渣打銀行和香港貿發局最近推出的一個營商景氣指數顯示,2020年第四季度,大灣區的營商信心持續改善,2021年第一季度,經濟增長將會回歸正軌。這主要是由於大灣區的基本面,無論從產業供給端還是消費端,抑或是國際貿易的進出口端,以及新的增長動力,大灣區在各個方面都能夠給全球經濟帶來正面影響。

此外,疫情還成功倒逼大灣區內部的一些合作。方舟表示,近期,疫情令許多香港居民無法返港,他們的醫療需求就必須在內地滿足。可是由於這些居民的醫療信息大多在香港,無法帶入內地,迫使兩地醫療合作有一個新的突破,即允許香港公立醫院在病人同意的情況下,把相關病例轉給港大深圳醫院。這樣港人在深圳就醫就會更加方便。

創新驅動打造一流灣區

港珠澳大橋為大灣區融合發展提供重要平台。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正越來越向世界一流灣區邁進。申明浩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全球產業鏈最齊全的配套能力,在中國擁有的41個工業大類中,大灣區就擁有其中40個,僅僅沒有煤炭開採業。而粵港澳大灣區擁有的超大市場規模在區域經濟中更為少見。同時,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區域創新圈排行榜中,深港創新圈躋身世界前二。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粵港澳大灣區佔全國一半以上,而且近幾年來,發明專利數量居世界四大灣區之首。粵港澳大灣區的規模、質量都如此之高,還在一個小時生活圈內,擁有廣州、深圳、香港三座特大型國際化城市,在世界所有的經濟區當中都具有獨一無二的競爭力。珠三角實際上是全國乃至全球產業關聯最密切的地區,粵港澳大灣區應當成為中國「雙循環」經濟發展格局的一個重要樞紐。

申明浩指出,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1年經濟工作的部署來看,「十四五」期間,國家會強化國家戰略科技的力量,把科技放在首位,這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科技創新是多重利好。如果把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一個經濟體,其發展階段正處於趕超發達國家的中後期,部分產業已超越發達國家,更多產業則正在超越。中美發生貿易摩擦以來,美國對中國的制裁重災區也在大灣區,所以,大灣區需要增強戰略科技力量的布局,增強產業自主創新能力。

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在制度上還可以有更多突破。方舟表示,在一些重大產業合作平台上,可以有更多創新。其他區域的一些改革也可為大灣區提供借鑒。比如海南自貿港,海南封島之後將變成離岸金融區,深圳前海或一些有條件的地方也可開展此類研究。這樣,粵港澳大灣區內就有一個可以與香港完全打通的離岸型金融體系。包括珠海與澳門在橫琴島的合作也可能會有一些新突破,例如除澳門大學橫琴校區之外的一些特定區域,雙方正在探索實現共同規劃、共管共享。這在深港、粵港之間或許也是可以研究的。

而作為企業家,霍展邦最關注的還是人才。他表示:「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層級的布局,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對標日本和美國的灣區,所以人才真的非常關鍵。相信未來,粵港澳大灣區一定可以建成世界一流灣區。」(香港商報記者  伍敬斌

[責任編輯:劉亞寧]

資料來源:香港商報網

https://hkcd.com/content/2021-02/19/content_1249714.html

 

相關消息

Nothing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