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記者從廣州召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兩周年廣州推進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2021年總第15場)上獲悉,粵港澳呼吸系統傳染病聯合實驗室、粵港澳光電磁功能材料聯合實驗室等10家實驗室獲批粵港澳大灣區聯合實驗室,廣州目前正著力推進穗港澳協同創新。
據了解,1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中,牽頭單位為高校的有6家,牽頭單位為科研機構的有4家,主要分布在新材料、先進製造、生物醫藥、環境科技等重點領域。港澳參與方包括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8所高校。聯合實驗室建設周期均為三年,每家首期建設經費均為500萬元。
聯合實驗室發展成效顯著
聯合實驗室成立以來,在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關鍵性支撐上取得了良好成效,特別是在新冠肺炎防控科技攻關中,粵港澳呼吸系統傳染病聯合實驗室、粵港澳中醫藥與免疫疾病研究聯合實驗室等在病毒溯源、治療藥物、快速檢測及公共支撐服務上做出了積極貢獻。
粵港澳呼吸系統傳染病聯合實驗室在鍾南山院士的帶領下,與美國團隊合作建立了國際首個非轉基因新冠肺炎小鼠動物模型,解決了世界級的科學難題;聯合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開展病毒溯源研究,成功分離出新冠病毒,研製新型冠狀病毒IgM抗體快速檢測試劑盒(膠體金法)獲批第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制定「COVID—19實驗室檢測專家共識」由鍾南山院士審定發表,在國內外抗疫救治中發揮了重要指導作用。粵港澳離散製造智能化聯合實驗室研發同步12導、18導心電圖機及心電網絡系統,相關設備有3000台被送往疫情前線,成功研發出基於盲信號處理技術的具有心肺音分離功能的「智能數字聽診器」,可實現在線或離線對病人遠程聽診,受到多家醫院好評。粵港澳中醫藥與免疫疾病研究聯合實驗室和武漢火神山醫院等開展大數據分析,證實中西醫結合治療可降低新冠肺炎死亡風險7-8倍,使重症患者病死率從21%下降到5%,國家衛健委領導作為重大抗疫成果進行發布;與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合作發現預警重症新冠肺炎的尿蛋白譜和阻斷炎症風暴的分子靶標,為開發危重症新冠肺炎的生物新藥提供了重要基礎。
高水平人才團隊建設初具規模
粵港澳光電磁功能材料聯合實驗室匯聚我國光電磁功能材料領域重要的科學家,構建了高水平研究團隊,其中包括5名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粵港澳離散製造智能化聯合實驗室引進包括歐洲科學院院士陳關榮教授在內的5位院士和近10位粵港澳專家,與港澳團隊在人才培養、學術交流、技術研發等方面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粵港澳環境質量協同創新聯合實驗室構建了PI領銜的高水平研究團隊,其中包括中國大氣環境化學研究領域領軍人物之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遠航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劉紹臣教授,並通過柔性引才方式引進首席科學顧問等21人。粵港澳環境污染過程與控制聯合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52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聯合實驗室主任彭平安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7人,「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廣東省「本土創新團隊」2個。粵港慢性腎病免疫與遺傳研究聯合實驗室積極與港澳和海外的專家團隊合作,已聘請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陳新滋教授、美國布朗大學國際心臟代謝健康中心終身教授劉思敏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助理院長藍輝耀教授等。
科研合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粵港澳環境質量協同創新聯合實驗室基於移動污染源排放高精度在線監測技術研發及應用示範項目,研製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便攜式固體電解質VOCs在線傳感器、便攜式車載VOCs質譜儀和移動污染源VOCs排放光譜遙測系統;完成全二維氣相色譜-飛行時間質譜聯用儀產品研製,可用於精準定性定量檢測複雜樣品,目前正在向環境監測領域開展市場推廣;首次揭示氮氧化物(NOx)如何影響大氣中硫酸鹽的含量,及其與霧霾形成的關係,為解決空氣污染政策制訂提供了重要參考。粵港澳環境污染過程與控制聯合實驗室研發新型被動採樣技術,在珠三角首次使用被動採樣技術進行區域大氣顆粒物毒性觀測;提出紅壤重金屬污染全鏈條解決方案,在紅壤農田重金屬污染控制領域處於我國領先水平;自主設計、建造新一代煙霧箱模擬平台,是亞洲最大、國內唯一,屬於國際領先水平,有重大應用前景。粵港澳中醫藥與免疫疾病研究聯合實驗室開發了治療銀屑病的中藥新藥「芍靈片」獲得新藥臨床批件,獲得ISO國際標準立項3項,主持制定國家標準2項。
體制機制探索初見成效
粵港澳環境污染過程與控制聯合實驗室在管理模式上實行「夥伴制」,在運行機制上「開放集成」,除聯合實驗室的核心成員外,項目研究向各成員所在的研究組、聯合實驗室的全體固定人員和相關客座人員開放,構建了一個以團隊項目為核心的大型創新研究平台,使研究開放進行,成果有效集成,事半功倍;建立了一整套基於科研「質量+貢獻」的激勵與評估機制,並頒布詳盡實施細則;聘請指導專家成立學術委員會,有效把握學術方向;制定「海外學者訪問計劃」,吸引海外及港澳地區知名科學家利用學術休假到聯合實驗室開展訪問合作,與海外高水平科研機構建立戰略合作關係。粵港澳環境質量協同創新聯合實驗室採用1+N協同創新建設模式,並實行由學術委員會和產業發展指導委員會共同指導下的主任負責制,共同推動粵港澳三地環境領域的科技創新、科學決策和環保產業發展。
廣州市科技局副巡視員李江表示,「十四五」期間,廣州將以更大魄力聚焦科學發現,築牢源頭創新根基,著力推進「1+1+4+4+N」戰略創新平台體系建設,全力創建呼吸領域國家實驗室;推進高等級生物實驗室等創新平台的建設,打造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試驗區和粵港澳大灣區生命健康產業創新區。把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的核心樞紐。(記者朱樺)
資料來源:香港商報
相關消息
2022胡潤全球富豪榜:中國以1133位十億美金企業家蟬聯第一
2022 年 3 月 18 日
2021中国GDP破110萬億 人均GDP首超世界人均水平
2022 年 2 月 28 日
人民幣超越日圆 成全球第四大活躍貨幣
2022 年 1 月 22 日
2021年廣東外貿首次突破8萬億元 一年增量1.18萬億元
2022 年 1 月 20 日
金观平:支持企业依法依规境外上市
2021 年 12 月 26 日
深圳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至每月2360元 明年1月1日起实施
2021 年 11 月 26 日
【財經觀察】人民幣資產「吃香」外資增持步伐加快
2021 年 11 月 23 日
廿年來全球財富激增 中國遠拋離美國全球第一
2021 年 11 月 1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