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屆廣交會現場出口成交216.9億美元
中新社廣州5月5日電(記者 程景偉)第133屆廣交會線下展5日在廣州落幕,線上平台常態化運行。廣交會新聞發言人、中國對外貿易中心副主任徐兵稱,本屆廣交會總體運行平穩,出口成交好於預期,現場出口成交216.9億美元;4月15日至5月4日,線上出口成交34.2億美元。
第133屆廣交會線下展于4月15日至5月5日分三期舉辦。據介紹,中國參展企業普遍認為,盡管境外採購商到會還在恢復中,但下單意願較強、速度更快,除現場成交外,很多採購商還預約實地看廠,未來有望達成更多合作。
徐兵表示,本屆廣交會境外採購商參會踴躍。截至5月4日(下同),共有來自229個國家和地區的境外採購商線上線下參會,其中線下參會的境外採購商超過12.9萬人,來自213個國家和地區。共有55家工商機構組團參會,100余家頭部跨國企業組織買手參會。線上參會的境外採購商超過39萬人。
本屆廣交會舉辦新品首發首展首秀活動約300場。廣交會上,高端化、智能化、定制化、品牌化和綠色低碳產品深受全球採購商歡迎,凸顯“中國製造”正在不斷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展現了中國外貿的韌性和活力。
本屆廣交會線下展閉幕後,線上平台將繼續開放,除展商連線、預約洽談功能外,其餘功能全年常態化運營。廣交會將根據供采雙方需求,適時組織系列貿易對接活動,帮助境內外客商足不出戶下訂單、做生意。
前海法院打造涉外涉港澳台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新範式」
在第23個世界知識產權日之際,深圳前海合作區人民法院發布《涉外涉港澳台知識產權審判白皮書》,全面展示了近年來前海法院立足改革開放最前沿,堅持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打造更公信、更快捷、更多元的涉外涉港澳台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新範式」。
強銜接重對接 知產司法保護更公信
「我們現在連線香港法律專家唐律師……您好,現在請您對本案需查明的相關香港法律進行說明……」
2021年11月,深圳前海合作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香港音樂人陳某訴騰訊音樂公司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案,身在香港的律師唐匯棟通過視頻方式出庭提供法律查明協助,這在全國法院尚屬首次。
「前海法院地處改革開放最前沿,我們緊扣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新需求,將涉外涉港澳台知產審判機制創新納入跨境商事法律規則銜接一體推進。」前海法院院長卞飛介紹,「依托體系化的域外法查明與適用機制,在涉外涉港澳台知產審判中,促進法律專家出庭協助提供法律查明常態化,全面保障當事人依法選擇適用域外法的權利,充分體現了前海法院知產司法保護更加的開放透明,更加具有區際國際的公信力。」
除了適用法律的開放性,在涉外涉港澳台知產審判中前海法院高標準對接國際通行規則,準確理解與全面遵循國際條約、慣例,不但增強了域內外創新產業投資前海的信心,也提升了前海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含金量」。
在香港諾文公司與深圳紫荊公司域名歸屬糾紛案件中,前海法院適用三項網絡域名註冊國際通用規則裁定該案的管轄權。該案獲評2022年度深圳法院知識產權民事典型案例,有效推動域名爭議不同解決機制之間的規則銜接。
及時又智能 當事人維權更快捷
「亞洲小姐」是香港亞洲電視的招牌選美節目,為香港和內地的廣大電視觀眾熟知。亞洲電視發現有娛樂公司在選美競賽及相應的宣傳活動中使用「亞洲小姐」以及與其近似的名稱,立即訴至前海法院並提交了行為保全申請,要求被告公司立即停止使用案涉名稱進行選美賽事宣傳。
在訴訟過程中,前海法院承辦法官趙君君加快對知識產權行為保全措施的審查,及時適用訴訟禁令,禁止了案涉名稱的使用,避免造成不可逆的損失,最大限度地平衡了當事人雙方的合法利益。
「這個案件是在訴訟階段及時準確地適用了訴訟禁令,」案件承辦人趙君君表示,「合議庭對案件具體情況的審查做到了謹慎又快速,讓當事人避免了不必要的損失,也更加有利於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的協同快速保護。」
不僅僅是審判機制上的規範和創新,前海法院還在提升知產司法保護的信息化含量上下足了功夫,研發「知產雲審」系統,運用區塊鏈技術,破解了知產案件證據難以收集的「數據孤島」,與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等多端主體連結,打造知產案件「快立、快審、快結」的速裁方案。
人才機制充分保障 保護維度更多元
蘇永樂先生是前海法院選任的第一批香港地區陪審員,也是中國動畫學會副會長、亞太動漫協會理事、《喜羊羊和灰太狼》動畫創辦人。
「我長期從事動漫行業,也會經常遇到此類糾紛,所以熟悉當事人交易習慣、行業情況,也清楚什麼樣的處理方式對雙方來說是雙贏的方案。」蘇永樂在擔任陪審員期間主要參與審理知產案件。
在前海法院,如蘇永樂一樣的專業人士還包括具有知產專業背景和IT、文化等行業背景的港澳台地區和外籍特邀調解員,他們通過法院搭建的多元化糾紛解決平台,參與到知產案件的辦理中,為當事人提供更專業、更多樣的糾紛化解渠道,提升了知產糾紛化解的專業與便利程度。
同時,前海法院還與粵港澳調解聯盟、知識產權仲裁中心等專業機構合作,確立「過濾引導—協調對接—專業服務」的工作模式,實現調解、仲裁等與訴訟有機銜接。
前海法院不僅為知產司法保護提供人才支持,同時也強化知產司法保護的部門聯動,全面「織密」保護網,推動形成全鏈條多層次的知產大保護格局。
「我們近期與蛇口海關形成了常態化的聯動模式,截至2023年3月,已有32件案件聯合海關進行調查取證,有效提升知產案件證據收集的效率,也遏制跨境侵權案件侵權後果的加劇。」前海法院知識產權合議庭法官林艷介紹。
近年來,前海法院立足受理涉外涉港澳台知產案件數量較多的特點,建立與海關在證據保全、行為保全、調查取證方面的協作機制,加強與相關行政部門的協助和資源共享,共同構建最嚴格的知產司法保護體系。(記者姚志東)
廣州海關公布知識產權保護十大案例
當天,廣州海關發布該關2022年知識產權保護十大典型案例。在案例中,既有對自主知識產權的保護,也有對外商投資企業知名品牌的保護;既有強化打擊涉及健康安全侵權產品的良好示範,也有跨關區合作為企業維權的成功案例;既有在出口環節查發的案例,也有在進口環節有效攔截侵權貨物的案例;既有對傳統模式下知識產權的保護,也有應用科技手段對新興業態「化整為零」侵權行為的打擊。
在支持企業維權的同時,廣州海關結合地方產業發展和特色優勢,實施「出口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培塑計劃」,落實便利維權、支持備案、信用培育等培塑措施,累計重點培塑關區出口知識產權優勢企業36家。
廣州海關綜合業務處副處長陳新羿表示,廣州海關制定「一企一策」幫促措施,為企業提供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服務,全鏈條的維權服務體系,不斷降低企業維權成本。同時,積極加強對從事貼牌生產、市場採購、跨境電商等領域的進出口企業的知識產權風險提示,樹立「中國製造」的良好海外形象。
知識產權保護十大案例
案例一:南沙海關查辦出口RCEP成員國侵權牙膏案。2022年4月,南沙海關在海運渠道查獲申報出口新加坡的侵權牙膏13.65萬支。該案是海關加強對輸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成員國侵權貨物監管的典型案例。
案例二:廣州郵局海關在郵遞渠道查扣批量寄遞侵權物品案。2022年7月,廣州郵局海關連續截獲侵權郵件1453批,郵件內有侵犯國內外知名品牌商標權的商品4147件。該案例是海關在寄遞渠道綜合運用大數據、信息化智能監管手段開展風險分析防控,實施精準打擊的典型案例。
案例三:廣州白雲機場海關在跨境電商出口渠道查扣侵權服飾案。2022年7月,廣州白雲機場海關查獲以跨境電商方式申報出口的侵權郵包1257個,郵包內裝涉及43個國際知名品牌商標的服飾共2651件。該案是海關規範新業態健康發展、淨化網絡市場環境的典型案例。
案例四:南沙海關查辦出口侵犯著作權拖鞋案。2022年4月,南沙海關在一票申報出口越南的貨物中查獲侵犯「銀河奧特曼系列之英雄形象作品集」著作權以及多個國際知名品牌商標權的拖鞋,共11480雙。該案是海關落實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依法保護權利人著作權等知識產權的有力體現。
案例五:南沙海關查辦出口侵犯自主知識產權體育用品系列案。南沙海關分別於2022年3月、6月查獲兩票申報出口孟加拉國的侵犯天津「老字號」企業「DEER」(鹿牌)商標權的足球,共計3740隻。該系列案是海關加強跨關區合作,運用風險分析技術精準布控查獲侵犯自主知識產權貨物的典型案例。
案例六:海珠海關查辦出口侵權汽車配件案。2022年4月,海珠海關查獲申報出口侵犯商標權汽車發動機零件15000個。該案是海關嚴厲打擊涉及社會公眾健康安全侵權產品,努力營造口岸一流營商環境的典型案例。
案例七:南沙海關查辦出口侵犯商標權手機案。2022年3月,南沙海關查獲侵犯「honor」(榮耀)、「OPPO」等商標權的手機7358台。該案是海關為國內品牌「走出去」保駕護航,堅決捍衛「中國製造」聲譽的集中體現。
案例八:南沙海關在跨境電商出口渠道查獲侵權內存卡、U盤、服裝案。2022年4月,南沙海關在一票跨境電商申報出口的貨物中查獲侵犯商標權的內存卡、U 盤以及上衣、長褲,共計19000件。該案是海關規範新業態健康發展,持續推動創新發展的典型案例。
案例九:廣州白雲機場海關在空運渠道查獲出口侵權電阻器案。2022年10月,廣州白雲機場海關查獲申報出口印度的侵權電阻器270000個。該案是海關以出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航線為重點,圍繞電子產品、電子元器件等高風險商品加強專項打擊的成果體現。
案例十:佛山海關駐南海辦事處查辦進口侵權手機配件案。2022年3月,佛山海關駐南海辦事處查獲自香港申報進口的侵犯商標權手機觸感片559片。該案是海關加強粵港澳海關知識產權邊境執法聯動,加大對輸往輸自港澳地區或經其轉運的侵權貨物打擊力度的成果體現。(記者 黃裕勇)
頂圖:在發布會現場,廣州海關展示該關在貨運、跨境電商、寄遞等多個渠道查獲的涉嫌侵犯商標權10餘種商品。(記者黃裕勇攝)
深圳數據交易所交易規模全國第一
數字經濟正在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2022年11月15日,深圳數據交易所(以下簡稱「深數所」)正式揭牌,從合規保障、流通支撐、供需銜接、生態發展四方面,打造覆蓋數據交易全鏈條的服務能力,構建數據要素跨域、跨境流通的全國性交易平台,探索適應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數據要素市場化示範路徑和改革樣板。
截至2023年3月31日,深數所已完成登記備案的數據交易總計625筆,交易金額18.2億元,覆蓋金融科技、數字營銷、公共服務等106類應用場景,交易規模全國第一,在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建設方面跑出了「深圳速度」。
繁榮交易服務生態
培育數據要素市場
深數所的設立,是深圳深化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任務的關鍵舉措。記者了解到,自成立以來,深數所持續健全規範數據交易規則體系。按照國家關於培育數據要素市場相關政策要求,重點圍繞數據流通交易、安全合規應用等方面,打造涵蓋《數據安全分級分類規範》、數據交易撮合系統技術框架白皮書等九大技術標準規範,破解企業不願、不敢、不能交易難題。
「繁榮的生態,是我們生存的依托和基礎。繁榮這個生態,也是交易所的職責、使命與目標。」深數所董事長李紅光表示。深數所加快推動數據要素生態體系建設,目前已累計吸引數據要素市場參與主體725家,其中包括數據商、數據源以及數據需求方,已覆蓋26個省市,其中76%來自深圳以外地區,這為深圳建設全國數據資源匯集地、數據產品開發高地、領先的數據交易流通樞紐奠定了基礎。
今年3月,深數所成功引入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等戰略投資者。4月14日,深數所與湖南大數據交易所完成戰略合作簽約,4月20日,深數所在杭州成功與華東江蘇大數據交易中心、浙江省大數據聯合計算中心有限公司、中國(溫州)數安港戰略簽約,加上此前已經簽約的貴陽大數據交易所,深數所已經和5家地方交易平台建立了合作關係。這對於培育數據要素流通和交易服務生態,共同打造更多具有跨地域、跨平台、跨領域特色的數據產品,加快建設數據要素市場具有積極意義。
首創動態合規體系
降低數據流通成本
數據合規是開展數據交易的前提和基礎。但對於數據交易所而言,如何在保障合規的同時促進更多交易往往是兩難。傳統場內數據交易採用靜態合規模式,即入場一次就要出具一次合規評估報告,對於頻繁交易的企業來說,這意味着極大的合規成本。深數所在全國首創動態合規體系,推動數據流轉及交易共識計劃,構築數據交易四道防線。「動態合規」創造性地引入「信用」工具,打造動態信用評級,構建可信交易環境,實現數據交易的包容審慎監管,這有利於降低數據流通成本,促進更多場外交易轉入場內。
為推動合規體系建設,深數所在福田區支持下,設立了數據交易的公共法律服務中心。通過該中心,為數據交易的企業、數據商提供嵌入式的法律服務、互動式的普法宣傳、動態式的合規體驗等多維度現代化公共法律服務事項。此外,同步引入國家商事調解模式,以多元化、便捷化解決數據交易爭端、糾紛。
深數所還在全國率先創立了「數據合規服務工作站」模式,將服務從線上延伸到線下,賦能數據流通交易「最近一公里」。直接面向園區、企業,助力其合規有序地開發利用數據資源,拓展應用場景,釋放數據生產力潛能。據李紅光介紹,目前這樣的合規服務工作站在全國已有5家,按計劃今年還要新設25家左右,覆蓋更多企業。
數據傳輸安全也是影響數據交易的重要一環。3月17日,深數所充分利用深圳科技創新優勢,攜手數鑫科技、長虹控股、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完成了國內首筆場內數據空間業務合作,打造我國首個智能製造領域數據空間應用案例,標誌着可信數據空間技術正式實現國產商業化落地。(深圳商報記者 肖晗)
頂圖:深圳數據交易所。(受訪單位供圖)
王世雄生先 (法律)
王世雄 (陈冯吴律师事务所(CFN Lawyers)合伙人)
王律师拥有广泛的商业及企业融资的丰富经验,特别擅长公开招股、并购、监管和合规事宜等 事务。
王律师在多伦多大学取得商业学士学位,于 2006 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取得法学学士学位及于 2008 年在香港大学取得法学专 业证书。王律师于 2010 年在香港取得执业资格,并从一家国际 性律师事务所加盟陈冯吴律师事务所。
王律师也同时兼任香港上市公司秘书(股份代号:1676),同时亦是一名注册会计师。他在在取得香港律师资格之前,他曾在香港一家国际会计师事务 所的审计部工作七年。
王律师為不同的上市專案提供意見,包括百得利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代號:6909)港交所上 市項目、东软教育科技有 限公司(股份代號:9616)港交所上市專案、嘉宏教育科技有限公 司(股份代號:1935)港交所上市項目、美臻集团 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1825)港交所 上市項目, 以及信源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股份代號:1748)港交所上市項目。
廣東構建知識產權大保護格局 充分發揮港澳調解員專長
中新社廣州4月13日電 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活力,不斷吸引着海內外先進企業和人才。在知識產權方面,廣東正在構建知識產權大保護格局。
數據顯示,五年來,廣東法院審結各類知識產權案件76.14萬件。涉知識產權案件數量多,從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了經濟活動的活躍。
「65%的案件可以快速化解,速裁案件可在45天審結,當庭宣判率超80%。對涉知識產權糾紛案件,推行繁簡分流、速裁快審。」據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有關負責人介紹,廣東法院已與市場監督管理局等多部門聯合打造知識產權司法與行政協同的大保護格局。
目前,廣東正加強與港澳協作,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體系,給港澳知識產權人才提供了大舞台。
去年,廣州知識產權法院成功調解案件2964件,調解成功數創歷年新高。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唯一一家知識產權審判專門法院,該院港澳籍調解員發揮着獨特優勢。
澳門調解員王愛民從2006年起從事商標代理業務。她說:「我在澳門的業務已經摸到了天花板,畢竟澳門市場體量有限。」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廣州實有各類市場主體315.55萬戶。面對這個體量,王愛民看到了機遇。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調解中心總部在廣州開發區落成,她即帶領澳門團隊進駐。
在內地出生,成年後在澳門定居生活,還在英國、美國工作生活過的王愛民,不僅熟悉內地及澳門法律,還有內地律師資格證,曾成功參與調解涉港澳知識產權糾紛。她認為,粵港澳在知識產權方面的深入合作,能夠更好地推動知識產權糾紛化解邁上新台階。
除了聘請港澳籍調解員,廣州知識產權法院還積極擴大調解「朋友圈」,與香港國際調解中心、澳門世界貿易中心仲裁中心溝通聯絡,並引進各類人民調解組織、國際商事調解組織加入法院特邀調解名冊。去年,廣東知識產權糾紛調解中心在廣州知識產權法院揭牌成立。截至目前,共有24個調解組織入駐。
記者從廣州知識產權法院獲悉,高通、蘋果、三星等跨國科技企業和華為、TCL等內地高科技龍頭企業已把該院作為解決糾紛的「優選地」。
近年來,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先後在廣東的中山、佛山、東莞等地高新區和產業聚集地設立巡迴審判法庭和訴訟服務處,開展遠程立案、巡迴審判、委託調解等訴訟服務。
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副院長黎熾森稱,該院將借鑑學習國際先進調解經驗,加強對粵港澳大灣區司法創新實踐,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知識產權糾紛,構建知識產權大保護格局。(中新社記者 方偉彬)
中國「非居民跨境辦稅」場景上線 無需赴華亦可辦稅
中國國家稅務總局10日公布,「非居民跨境辦稅」場景已在全國各地電子稅務局同步上線。
有些非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沒有機構、場所,但取得來源於中國境內的所得,需要在中國申報繳稅。在「非居民跨境辦稅」場景上線前,這類非居民企業辦理跨境涉稅業務需要入境或委託代理人到中國稅務部門辦理,往往費時費力。
今後,身處國外的非居民企業通過中國的電子稅務局,在網上即可全流程快速辦理相關業務,並可選擇銀聯、雲閃付、跨境匯款等多種方式在境外完成繳稅,真正實現「一次不用來」。
英國辛德福投資有限公司是首批嘗鮮的境外非居民企業,公司財務人員Lam Ho Wang通過廣東省電子稅務局成功辦理了股權轉讓涉稅業務,並順利繳納了50餘萬元人民幣企業所得稅。他說,「原本準備從英國飛到中國辦理涉稅事宜,現在在國外就能直接登錄中國的電子稅務局完成注、申報和繳稅,整個過程都有智能引導和自動計算,方便、省時省力,體驗感好」。
近年來,中國持續優化稅收國際營商環境,打造「用戶全覆蓋、辦稅無國界」的國際化電子稅務局。「非居民跨境辦稅」場景是國家稅務總局今年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上線的首個創新場景。
該場景上線後,全球非居民企業可以通過「郵箱注、證件上傳、人工核對」方式,遠程完成中國辦稅「實名認證」,並被賦予全國唯一的身份碼和「一戶式」身份檔案,登錄全國各省區市的電子稅務局,辦理申報繳稅等涉稅事項,實現「一地注賦碼,全國互認通行」。稅務部門還實現了要素化引導式申報、數碼化智能化場景化辦稅,並提供雙語辦稅、免填單和「國際匯稅通」智能稅款計算器等服務,讓跨境稅收服務越來越便利。
中外律師事務所3月14日起可在深圳前海實行聯營
廣東省司法廳近日印發《廣東省司法廳關於在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開展中外律師事務所聯營試點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將於3月14日正式實施。
《實施辦法》分為六部分,共29條,明確了符合條件的中國律師事務所可以與符合條件的外國律師事務所,按照協議約定的權利和義務在前海合作區內實行聯營,以分工協作方式,向中外客戶分別提供涉及中國和外國法律適用的法律服務,或者合作辦理跨境和國際法律事務。
中國律師事務所申請參與聯營試點,應當具備下列條件:成立滿5年;採用合夥形式;有專職執業律師50人以上;具有較強的法律服務能力,內部管理規範;最近三年內未受過行政處罰或者行業處分;近三年內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及律師隊伍保持相對穩定;總所設在廣東省內,或者設在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且在廣東省內設立分所。其中,中國律師事務所分所不得作為聯營一方的主體申請聯營。
外國律師事務所申請聯營,應當具備下列條件:在其本國合法設立,並且沒有因違反律師職業道德、執業紀律受過處罰;已在廣東省設立代表機構滿3年,或者已在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代表機構滿3年且已在廣東省設立代表機構,已設立的代表機構近3年內未受過中國監管部門的行政處罰。其中,外國律師事務所駐華代表機構不得作為聯營一方的主體申請聯營。
廣東省司法廳介紹,前海是目前廣東獲准開展中國律師事務所與外國律師事務所聯營試點的唯一地區。試點工作的開展將有利於進一步提升前海法律事務對外開放水平,吸引和聚集更多優秀的境外法律服務人才來粵執業,打造廣東涉外法律服務高地。
深圳個人破產法規開創多個全國首例 審理各類型個人破產首案
今天(3月1日),我國首部個人破產法規《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條例》)正式施行,以及全國首家個人破產事務管理機構——深圳市破產事務管理署(以下簡稱「破產署」)成立迎來兩周年。
改革大幕拉開的兩年間,深圳從「破冰」開始勇闖,探索個人破產案件審判權與破產事務管理權分離,深圳中院審理了一批具有典型意義的個人破產案件,破產署掛牌、落地、運行,個人破產制度在深圳從無到有,「為誠實而不幸」的人按下人生「重啟鍵」,改革的路子越走越寬。在個人破產這片曾經的「無人區」中,鮮活生動、有示範價值的深圳模式越來越鮮明,越來越完善。
審理各類型個人破產首案積累司法經驗
2月27日,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布一批服務保障高質量發展破產審判典型案例,其中,全國首個個人破產清算案——呼某個人破產清算案入選。該案的典型意義在於,從法律效果來看,呼某案的成功辦理,確定豁免制度的範圍標準,為個人破產制度實踐發展積累了具有參考價值的示範案例。從社會和經濟效果來看,該案在個案層面向社會公眾清晰展示了個人破產制度在防範債務人惡意破產、逃避債務方面深思熟慮的規則設計,彰顯了讓「誠實但不幸」的債務人獲得經濟重生機會的個人破產制度理念。
個人破產制度改革試點是時代賦予深圳的重要改革任務,也是深圳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生需求。
2021年3月1日《條例》實施後,深圳中院堅持「以重整和解類再建型破產為主導,以清算類分配型破產為兜底」,重視發揮個人破產制度的拯救功能,促進誠信債務人的經濟再生。先後審結梁某某個人破產重整案、張某某個人破產和解案、呼某某個人破產清算案、魏某某個人破產委託和解案等一批典型案例,這些案例均為各自領域內的全國首例,實現《條例》的全面適用,在全國範圍內產生重要影響。
隨着個人破產改革的穩步推進,深圳不斷完善個人破產審判「深圳模式」,同步辦案、同步總結,通過制度規範將改革成果固定下來,形成可推廣、可複製的深圳經驗。中國政法大學破產法與企業重組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夏紅評價說,個人破產制度在深圳「破冰」,為全國性制度構建提供參考。
推出多個全國率先打造深圳模式
1月份,深圳公證處辦理了深圳市首宗個人破產管理人人選搖號公證,全程直播搖號過程,最終搖出相應個人破產案件首選管理人、備選管理人各3家。這一做法的形成源於破產署推出的一項重要的全國率先——出台國內首部個人破產管理人名冊管理辦法。
去年12月中旬,《深圳市個人破產管理人名冊》發布,38家粵港澳大灣區中介服務機構、2家長三角律師事務所納入其中,新受理的個人破產案件可採用公證搖號等方式選拔管理人。
「這是探索個人破產審判權與事務權相分離的重要改革舉措,開創了政府機構為加強管理人管理建章立制的先河。」破產署相關負責人表示,管理人在個人破產案件辦理中承擔着債權審查、財產調查、破產財產分配執行等多項重要職責,是破產案件辦理的重要依托。
兩年來,破產署探索形成十餘項制度創新。
個人破產制度是一項新生事物,涉及內容專業,普通市民如何知曉這項制度?
面對巨大的債務壓力,市民李女士在填報材料時,有幾筆債務始終無法釐清,講述破產原因經過時一度情緒崩潰,工作人員耐心引導、悉心安撫。李女士離開時,由衷地對工作人員說了聲:「謝謝你們」。
破產署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陸續有市民上門諮詢,個人破產申請條件有哪些?怎麼提交申請?申請受理後,生活會受到什麼影響……這樣的問題被問得最多。因此,破產署優化服務舉措,探索建立了個人破產申請前輔導機制。去年6月1日至今,編印讀本、組建專業團隊,工作人員和法律援助律師提供諮詢服務,進行個人破產申請前輔導集中講解,以及一對一面談答疑,有效提升了個人破產申請審查效率,這也是國內首個個人破產申請前輔導項目。
防範欺詐服務高質量發展大局
個人破產制度為「誠實而不幸」的債務人提供救濟,同時也必須防範個人破產欺詐行為,避免個人破產程序被濫用。深圳從立法設計、司法實踐到制度配套,全面加強反破產欺詐機制建設。
截至目前,破產署陸續上線個人破產信息公開平台,建立個人破產欄目、開通政務新媒體,向社會公開個人破產信息359宗,通過廣泛監督提升破產辦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同時,破產署不斷推進與各部門信息平台互聯互通,進一步降低個人破產信息查詢成本。2022年5月起,深圳在個人破產領域可使用市民政局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系統;2022年10月,深圳市司法局與市國資委、市市場監管局聯動,2023年1月中旬,「破產企業信息查詢系統」上線試運行。
2021年8月18日,深圳中院會同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破產事務管理署共同出台《關於建立破產信息共享與狀態公示機制的實施意見》,建設全國首個全面整合企業、個人的破產信息、信用信息的聯動共享公開機制。以意見為起點,法院與政府職能部門分別圍繞破產審判信息、債務人信用信息、破產事務辦理信息,建立深度多向的破產信息共享機制,高效、及時、準確公示企業和個人債務人的市場退出狀態。
2022年5月17日,深圳破產法庭發布《加強個人破產申請與審查工作的實施意見》,旨在規範個人破產申請,防範破產欺詐行為。
隨着個人破產配套制度陸續出台,助力破產制度、破產程序在陽光下運行,「法院審判+機構管理+管理人執行+公眾監督」四位一體的個人破產事務辦理體系的大樹日益枝繁葉茂。
●深圳中院堅持「以重整和解類再建型破產為主導,以清算類分配型破產為兜底」,重視發揮個人破產制度的拯救功能,促進誠信債務人的經濟再生。個人破產制度在深圳「破冰」,為全國性制度構建提供參考
●出台國內首部個人破產管理人名冊管理辦法。38家粵港澳大灣區中介服務機構、2家長三角律師事務所納入其中,新受理的個人破產案件可採用公證搖號等方式選拔管理人
●建設全國首個全面整合企業、個人的破產信息、信用信息的聯動共享公開機制,助力破產制度、破產程序在陽光下運行 (深圳特區報記者 林清容 張燕)
粵併購交易數量全國第一
儘管面對複雜的經濟形勢與疫情衝擊,廣東省引領國民經濟復蘇,全年併購交易保持活動,據羅兵咸永道的數據顯示,2022年,廣東省已披露併購交易金額高達4,342億元,併購交易數量達2,233筆,交易數量繼續保持全國第一,其中絕大部分發生在大灣區內地九市。
羅兵咸永道中國併購諮詢服務合夥人張銳表示:「在2022年,廣東省內併購交易市場繼續呈現活躍狀態,平均每天發生約6宗交易。約4,342億元的併購交易規模位居全國第二,在全國併購交易總額中佔據了領先的份額。交易金額排名靠前的行業包括有領先製造業、新能源產業、信息科技、醫療醫藥健康等,這顯示出廣東省的產業結構正朝着高端、高新、高質的方向迭代,加速開創廣東省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
大灣區併購活躍新能源受追捧
「大灣區九市」的併購交易金額和數量在全省總額的佔比分別達到95%和97%,相關城市的交易金額和數量分別達4,135億元和2,169筆。
伴隨「十四五」規劃等系列文件的發布以及「雙碳」的大趨勢,廣東省新能源與礦業領域持續受到關注,產業發展再上台階。2022年廣東省能源領域併購交易達97筆共約386億元,相比2021年的39筆約101億元的規模有了質的飛躍。
廣東省內億元以下,億元至十億,以及十億以上等三個交易價格區間的併購交易數量均位列全國第一,合計交易數量佔全國整體的17.3%。羅兵咸永道中國併購諮詢服務合夥人陳曦月表示,2022年省內大額交易呈現「規模大」、「數量多」、「投資主體多元」的特徵,眾多行業各類型併購交易百花齊放,其中汽車產業鏈、高端製造、IT及信息化、新能源等領域備受投資者青睞。堅實的產業基礎、優質的營商環境以及活躍的資本市場推動灣區城市持續領跑全國併購交易市場,為經濟復蘇以及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記者 黃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