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上午,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在廣州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正式出台。《綱要》提到,「十三五」時期,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重大進展,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定步伐。面對中美經貿摩擦、香港「修例風波」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影響,廣東深入推動實施了一系列重大發展戰略和重大政策舉措,有效應對了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任務勝利完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經濟實力躍上新的大台階

《綱要》提到,「十三五」時期,廣東經濟總量連續跨越8萬億、9萬億、10萬億元台階,2020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1萬億元,如期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連續32年居全國首位,五年年均增長約6.0%;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約9.4萬元(按照1∶6.9的匯率,折合1.37萬美元),五年年均增長4.2%;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1.29萬億元,五年年均增長6.6%,2016年即成為全國唯一超萬億元的省份。進出口總額跨越7萬億元大關,2020年達7.1萬億元,連續35年居全國首位;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雙雙突破4萬億元,五年分別年均增長10.5%和5.8%,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

圖1「十三五」時期廣東地區生產總值(億元)。

 

現代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綱要》提到,「十三五」時期,廣東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繼續向中高端水平邁進,初步形成以先進製造業為支撐、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支柱產業不斷壯大,形成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等7個萬億級產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猛,5G(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產業、數字經濟規模均居全國首位。現代物流業、電子商務業、健康服務業快速發展,新興服務產業和跨境電商、市場採購貿易等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2020年,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4.3∶39.2∶56.5,先進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56.1%,現代服務業增加值佔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64.7%,新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5.2%;2019年,民營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54.8%。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基本建成,海洋經濟持續穩步發展,2019年海洋經濟生產總值約2.11萬億元,連續25年居全國首位。

創新驅動發展取得重要突破

《綱要》提到,「十三五」時期,廣東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繼續向中高端水平邁進,初步形成以先進製造業為支撐、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支柱產業不斷壯大,形成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等7個萬億級產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猛,5G(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產業、數字經濟規模均居全國首位。現代物流業、電子商務業、健康服務業快速發展,新興服務產業和跨境電商、市場採購貿易等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2020年,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4.3∶39.2∶56.5,先進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56.1%,現代服務業增加值佔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64.7%,新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5.2%;2019年,民營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54.8%。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基本建成,海洋經濟持續穩步發展,2019年海洋經濟生產總值約2.11萬億元,連續25年居全國首位。

全面深化改革成效顯著

《綱要》提到,「十三五」時期,廣東紮實推進18項重大改革任務落地見效,率先推進13項創造型、引領型改革任務攻堅突破。「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省級權責清單事項從5567項大幅壓減至1069項;持續開展「減證便民」行動,累計取消各類證明事項1220項。全面完成省市縣政府機構改革任務。數字政府改革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粵省事」「粵商通」「粵政易」實名註冊量分別超過9500萬、600萬、170萬,網上政務服務能力穩居全國首位。加大財政、國資國企等領域改革力度,實現省市縣預算編制執行監督管理全覆蓋,部分省屬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專業化整合。深圳綜合改革試點全面啟動。出台深化營商環境綜合改革行動方案,形成58項營商環境改革制度成果,建成全國首個省級電子稅務局,企業開辦時間平均僅需1個工作日。全省實有各類市場主體總量達1385萬戶,五年淨增600萬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量突破5.5萬家、居全國第一。出台「實體經濟十條」「民營經濟十條」等政策措施,累計為企業降低成本超過3800億元。

全面開放新格局加快形成

《綱要》提到,「十三五」時期,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廣東自貿試驗區累計形成527項制度創新成果,41項全國首創,6項成為全國最佳實踐案例,133項在全省相關範圍複製推廣。外貿格局持續優化,一般貿易進出口超過加工貿易,佔全省進出口總額比重由2015年的42.1%提升至2020年的51.2%,民營企業出口佔全省出口總額比重由39%提升至55.1%,成為第一大貿易主體;貿易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跨境電商進出口和市場採購出口實現快速增長。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成果豐碩,「十三五」時期,全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額累計達7.9萬億元,年均增長7.5%,2020年對沿線國家進出口總額佔全省比重達24.8%;中歐班列共發運1069列,發送集裝箱10萬標準箱,貨值52.1億美元;締結友好城市關係累計203對,基本實現沿線主要國家全覆蓋。利用外資提質增效取得新突破,巴斯夫、埃克森美孚等一批高質量外資大項目相繼落戶、順利推進,五年累計實際利用外資7277.1億元。對外投資合作實現新發展,五年累計對外實際投資693.3億美元。

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

《綱要》提到,「十三五」時期,廣東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協同推進,「一核一帶一區」 (一核:珠三角地區,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9市;一帶:沿海經濟帶,包括珠三角地區沿海7市和東西兩翼地區7市;一區:北部生態發展區,包括韶關、梅州、清遠、河源、雲浮等5市)區域發展格局漸次成形,城鄉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升。2019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1.4%,四年提高2.7個百分點,累計實現1150萬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珠三角地區核心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 (推動綜合城市功能出新出彩、推動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推動現代服務業出新出彩、推動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出新出彩)全面推進,廣州、深圳「雙城」聯動態勢初步形成,佛山進入經濟總量萬億元城市行列,東莞經濟總量接近萬億元,深汕特別合作區打造「飛地經濟」區域協調發展創新範例。沿海經濟帶產業支撐強化,660多個投資超10億元的產業項目密集落地,沿海重化產業帶和海上風電等清潔能源產業集群逐步形成。珠三角地區聯繫東西兩翼地區快速運輸通道基本形成,一批高等院校和高水平醫院在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布局建設。北部生態發展區綠色發展優勢凸顯,以生態農業、綠色工業、生態旅遊為主體的生態產業體系初步構建,梅州、韶關獲批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區。城鄉融合發展格局加快構建,全省鄉村面貌發生歷史性變化,現代化鄉村產業體系初步建立,實現農業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全覆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效果顯著,全省自然村基本完成基礎環境整治;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15年的2.60∶1縮小到2020年的2.50∶1。我省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經驗向全國推廣,廣州、深圳、珠海、佛山入選全國智慧城市,廣清接合片區列入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惠東、台山等10縣(市)列入國家縣城新型城鎮化示範縣。

圖2  “十三五”時期廣東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

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新跨越

《綱要》提到,2020年,全省高鐵運營里程達2065公里,總里程居全國前列,五年新增704公里;城際鐵路運營里程達476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10488公里,連續七年居全國第一,五年新增約3500公里;民航機場旅客年吞吐能力達1.5億人次,多年居全國前列。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廣深港高鐵建成通車,廣州至湛江高鐵、廣州經汕尾至汕頭鐵路、深中通道、廣州白雲機場三期、深圳機場擴建、湛江機場遷建工程等項目開工建設。通江達海、干支銜接的航道網絡基本建成,沿海主要港口航線通達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省港口貨物年吞吐能力達19.2億噸,集裝箱年吞吐能力達6600萬標準箱。多元清潔能源供應體系基本形成,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能源科技創新水平和利用效率顯著提升,海上風電實現跨越式發展,中海油粵東LNG接收站、陽江核電、台山核電建成投產,建成全國規模最大的省級電網。“十三五”時期,新增建成油氣管道約2085公里,全省油氣管道總里程約6280公里,形成覆蓋珠三角地區、貫穿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的天然氣主干管網,實現市市通管道天然氣,建成連接煉廠、主要消費市場和成品油儲備基地的成品油運輸管網。水利基礎設施網絡更加完善,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開工建設,韓江高陂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基本完成,五年累計治理中小河流12800公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全省固定寬带家庭普及率、移動寬带用戶普及率分別達116.5%、120.1%,5G基站數累計超過12萬座,居全國第一,5G產業服務鏈初步形成。

人民生活質量明顯改善

《綱要》提到,2020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1萬元,五年年均實際增長5.5%。“十三五”時期,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累計突破7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粵菜师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等惠民工程深入推進。養老、醫療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全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180元,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520元,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基金省級統籌,五大險種(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和基金累計結餘均居全國第一。教育強鎮、強縣、強市和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市、區)實現全覆蓋,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在園幼兒佔比達86%。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2%。啟動建設30家高水平醫院,分級診療和醫聯體建設取得積極進展。紮實推進文化強省建設,省級重大標誌性文化工程“三館合一”(三館是指廣東美術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和廣東文學館)項目正式開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大灣區之聲落戶深圳,基本實現全省五級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全覆蓋。便民利民的公共體育設施覆蓋城鄉,“15分鐘健身圈”基本建成。城鎮棚戶區住房改造穩步推進,五年累計新開工各類棚戶區改造住房20.2萬套。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社會保持持續安全穩定,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高。

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就

《綱要》提到,“十三五”時期,廣東重點領域風險有效防控,965戶省屬“僵屍企業”全部市場化出清。地方金融機構經營穩定,金融生態環境逐步優化,我省在全國唯一連續三年獲國務院金融督查激勵。2020年末,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為1.19%,比2015年末下降0.38個百分點。互聯網金融風險基本出清,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可控,政府債務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隱性債務增量得到全面遏制。精準脫貧紮實有效,累計161.5萬相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277條相對貧困村全部達到出列標準。帮助廣西、四川、貴州、雲南4省(區)93個國定貧困縣實現500多萬人口脫貧,帮助西藏、新疆和四川甘孜共29個縣(市、區)脫貧摘帽。污染防治攻堅成效顯著,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20年全省地表水達到或好於III類水體比例達87.3%,全面消除劣Ⅴ類國考斷面,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2.7%(標況),PM2.5年均濃度下降到22微克/立方米;萬元GDP用水量五年累計下降30%以上;2016年至2019年單位GDP能源消耗累計降低13.51%;珠三角地區9市全部建成國家森林城市。

[責任編輯:趙桐曲]
資料來源:香港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