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2017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香港親自見證國家發展改革委與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拉開了國家層面推動大灣區建設的帷幕。此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重大會議、重要場合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確要求,為大灣區建設工作領航掌舵、把脈定向。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打造我國高質量發展典範、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的戰略需要,是優化功能布局、推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的戰略需要,是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和國際經濟合作新平台、打造「一帶一路」重要支撐的戰略需要,是豐富「一國兩制」實踐內涵、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的戰略需要,對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意義。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公開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開啟了全面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篇章。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指導下,各有關方面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積極推動《規劃綱要》各項重點工作落實,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堅持創新引領,不斷增強科技實力和產業競爭力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積極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和瓶頸制約,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要素高度集聚,科技研發、轉化能力突出,擁有一批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大科學工程,完全有條件成為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創新發展的積極參與者和引領者。《規劃綱要》將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作為大灣區建設的首要任務,明確提出要深化粵港澳創新合作,構建開放型融合發展的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集聚國際創新資源,優化創新制度和政策環境,著力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會同有關部門,與粵港澳三地一道,建立健全統籌協調機制,全面推進科技創新,不斷完善體制機制,推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升。推進科技創新,加強基礎研究、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是關鍵,轉化應用、助推產業發展是目標。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明確的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方案,逐步搭建起「兩廊」(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兩點」(深港河套創新極點、粵澳橫琴創新極點)的框架體系,啟動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集中謀劃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科研平台。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方面,中國散裂中子源已投入運行,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材料基因組大科學裝置平台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正加快建設。創新平台方面,粵港澳三地圍繞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海洋科技等領域合作建設一批創新平台,鵬城國家實驗室揭牌成立,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研究院註冊成立。產業創新方面,晶片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初步成效,5G、超高清視頻、集成電路等產業項目陸續投產。

創新環境持續改善。以問題為導向,以需求為牽引,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著力推進科技創新要素跨境便捷高效流動和規則銜接。科研資金方面,中央財政和廣東省財政科研資金過境港澳使用的渠道已打通,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幹細胞及轉化研究」、「納米科技」等基礎前沿類專項全部對港澳開放申報,粵港、粵澳科技創新聯合資助計劃穩步實施。設施共享方面,港澳科研機構和人員可共享使用內地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國家超算廣州中心開通與港澳間的網絡連線,服務港澳地區用戶近200家。科研物資方面,科研用品跨境使用進出口手續進一步簡化,港澳科研設備過關免辦強制性產品認證,大型科研設備實施24小時預約、「即報即放、到廠檢驗」的通關模式。科研人才方面,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全面落地實施,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稅負大幅降低。

二、加強設施硬聯通和機制軟聯通,逐步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粵港澳三地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促進人員、貨物等各類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粵港澳大灣區具有「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種法律制度的特點,一方面有利於粵港澳三地發揮各自所長,實現優勢互補、協同發展,但同時也在客觀上形成了一些體制機制障礙和問題。《規劃綱要》提出,深化粵港澳合作,進一步優化珠三角九市投資和營商環境,提升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近年來,我們會同有關部門,與粵港澳三地一道,堅持基礎設施「硬聯通」和規則機制「軟聯通」並舉,推動大灣區設施聯通和規則融通,促進要素高效便捷流動,加快推動大灣區市場一體化進程。

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實支撐,對於促進人員便捷往來、物流降本增效、產業優化布局等具有重要作用。2020年8月26日,隨著貨檢通道閘口打開,深港間第七座陸路口岸——蓮塘/香園圍口岸正式開通,粵港澳大灣區再添一條新物流大通道。圖為蓮塘/香園圍口岸。(新華社)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進一步強化。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實支撐,對於促進人員便捷往來、物流降本增效、產業優化布局等具有重要作用。粵港澳三地不斷深化交通等基礎設施領域合作,進一步提升大灣區內外交通便捷性,推動打造世界級綜合交通樞紐。地面交通方面,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開通運行,深中通道建設有序推進,珠江口東西兩岸聯繫更加緊密。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正式通車,香港融入全國高鐵網絡。贛深、廣汕高鐵等一批重大項目開工建設,大灣區軌道網進一步完善。空港方面,香港機場第三跑道建設有序推進,深圳機場三跑道擴建、廣州白雲國際機場三期擴建、珠海機場改擴建工程開工建設,澳門機場改擴建前期工作加快推進,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地位更加鞏固。口岸設施方面,蓮塘/香園圍口岸貨檢通道、橫琴口岸旅檢通道正式開通,粵澳新通道(青茂口岸)建造工程已竣工,粵港澳三地通關設施進一步完善。

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不斷深化。規則機制的對接聯通是促進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推進市場一體化的基礎條件,也是當前社會各界反映最為迫切的先導性問題。粵港澳三地積極尋求兩種制度規則下的「最大公約數」,為不同市場機制之間的對接和融通提供經驗和參考。人員流動方面,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橫琴口岸旅檢區域實行「合作查驗,一次放行」通關模式,香港西九龍站實行「一地兩檢」查驗模式,通關便利化水平不斷提高。貨物流動方面,內地與香港「跨境一鎖」在大灣區內地全面實施,與澳門「跨境一鎖」業務模式啟動實施,口岸清關手續進一步簡化。專業資格認可方面,大灣區內地已在建築工程、醫療、教育、律師、會計、旅遊等8個重點領域實現對港澳職業資格的認可或作出便利安排。

對外開放水平邁上新台階。粵港澳大灣區外向型經濟特徵明顯、國際化優勢突出,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門戶,有基礎、有條件、有能力,更有責任在推動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走在前列。金融等服務業開放方面,本外幣合一的跨境資金池業務落地實施,跨境理財通試點加快推進,大灣區保險服務中心加快籌建,粵港澳三地跨境車險「三地保單、一地購買」試點實施。共建「一帶一路」方面,簽署實施支持香港、澳門全面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的安排,推動廣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升格為中國(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覽會。深圳中歐班列「灣區號」2020年8月首發並常態化運行。

三、深化粵港澳民生領域合作,全面建設宜居宜業優質生活圈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決定人心向背。增進民生福祉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促進港澳人心回歸的關鍵所在。當前,粵港澳三地民生保障都面臨一定挑戰和問題,需要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逐步解決。《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積極拓展粵港澳大灣區在教育、文化、旅遊、社會保障等領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公共服務優質、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近年來,我們會同有關部門,與粵港澳三地一道,以服務港澳居民到大灣區內地發展為重點,聚焦港澳居民密切關注的民生問題,推動粵港澳深度合作,不斷增強大灣區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活力宜業灣區加快構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大灣區建設過程中,始終把就業創業放在突出位置,特別是不斷完善政策舉措,便利港澳居民到內地就業創業。就業方面,取消港澳居民在內地就業許可審批,廣東省將在粵求職、工作的港澳人員納入基本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對象範圍。大灣區事業單位允許港澳居民報考,首批1萬多個崗位面向港澳居民公開招考。創業方面,廣東省建成12個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港澳創業者納入當地創業補貼政策範圍。截至2020年底,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共孵化港澳項目698個,帶動就業人數8800多人,吸納港澳青年超1000人。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以橫琴為載體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粵澳合作開發橫琴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做好珠澳合作開發橫琴這篇文章,為澳門長遠發展開闢廣闊空間、注入新動力。圖為2020年5月1日建設中的珠海橫琴全景。 (中新社)

和諧宜居灣區有序推進。便利的生活居住環境是吸引港澳居民到內地發展的重要保障。粵港澳三地以推進居住、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領域規則銜接為重點,加快打造便利港澳居民生活的宜居環境。居住方面,便利港澳居民在大灣區內地購房政策落地實施,豁免提供相關證明,且可按規定使用港澳銀行跨境按揭購房。教育方面,港澳居民及隨遷子女在大灣區內地享受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以及參加中高考的政策落地實施,港澳高校在內地合作辦學項目有序推進。醫療衛生方面,港澳在大灣區內地辦醫審批流程不斷優化,48家港澳資醫療機構落地。港澳藥品和醫療器械准入限制進一步放寬,大灣區內地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可按規定使用已在港澳上市的藥品和醫療器械。社會保障方面,港澳居民在內地參加社會保險政策落地,內地與港澳社會保障銜接有序推進。

四、推進重大合作平台建設,深入促進粵港澳融合發展

大灣區建設與國家分領域整體工作部署、相關法律法規執行密切相關,越往深入推進、面臨的困難挑戰越大,很多時候需要處理好「兩難」甚至「多難」選擇。有針對性地選取重大合作平台,加大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力度,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先行探索、積累經驗,是統籌開拓創新與風險管控的積極穩妥選擇,有利於「以點帶面」,引領帶動粵港澳全面深化合作。《規劃綱要》要求,加快推進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廣州南沙、深港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開發建設,充分發揮其在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合作中的試驗示範作用,拓展港澳發展空間,推動公共服務合作共享,引領帶動粵港澳全面合作。近年來,我們會同有關部門,與粵港澳三地一道,加快推進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設,推動其錯位發展、優勢互補。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全面展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以橫琴為載體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習近平總書記4次視察橫琴,多次就粵澳合作開發橫琴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做好珠澳合作開發橫琴這篇文章,為澳門長遠發展開闢廣闊空間、注入新動力。我們緊緊圍繞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這一主線,將其作為推進橫琴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制定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明確了橫琴進一步開發開放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相關配套政策舉措正加快出台。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產學研示範基地落戶橫琴。澳門單牌車便利入出橫琴政策實施,配額總量增加至1萬輛。面向澳門居民的「澳門新街坊」綜合民生項目啟動建設,並引入澳門教育、醫療、法律服務等民生配套。

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深入推進。開發建設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是支持香港經濟社會發展、提升粵港澳合作水平、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重要舉措。我們以現代服務業這個香港的優勢行業為切入點,進一步促進粵港、深港深度合作,努力將前海打造為拓展香港發展空間、進一步深化內地改革開放的新高地。制定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明確進一步擴展前海合作區發展空間,並對前海深化改革開放作出部署。前海在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金融開放創新等領域先行先試,一批創新成果在深圳、粵港澳大灣區及全國範圍得到複製推廣。

此外,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廣州南沙粵港深度合作園規劃建設穩步推進。河套方面,深圳園區皇崗口岸重建、福田保稅區一號通道升級改造等工程加快推進,5所香港高校牽頭的20餘個科研項目落地,一批科技創新政策先行先試;港方區域園區基礎設施、早期營運等前期工作有序推進。南沙方面,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中國科學院明珠科學園加快建設,吸引港澳企業落戶累計3870多家,簽約入駐一批港澳青創項目團隊。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這個大變局加速演進,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在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同時,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實現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短板弱項。在這一大背景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堅持依法治港治澳,維護憲法和基本法確定的特別行政區憲制秩序,統籌發揮港澳獨特優勢、廣東改革開放先行先試優勢,以及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引領作用,著力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改善民生福祉、加強交流交往,全力推進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設,促進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做大做強全國高質量發展動力源。

(作者:何立峰;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責任編輯:徐麒釗]
資料來源:香港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