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GBA”一站式平台在深启动 助港商把握大湾区机遇

中新社深圳6月10日电 (朱族英 马熙茹)“GoGBA”一站式平台10日在深圳启动。该一站式平台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与广东省相关部门推出,包括开通“GoGBA湾区经贸通”数字平台;设立“香港贸发局大湾区服务中心”;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设立“GoGBA港商服务站”;以及提供多项线上、线下活动的平台。

“GoGBA”一站式平台通过提供信息、培训、咨询、活动及支持平台等服务范畴,支持及协助港商及外商把握大湾区机遇,拓展市场。

其中,“GoGBA湾区经贸通”数字平台以微信小程序及网站作为主要平台,提供市场政策及市场的信息、以及有关优惠补贴、商务支持等大湾区经贸信息;小程序同时为跨境商人提供商务出行的实用工具,例如健康信息、跨境交通、地图、公共服务,以及个人税务等。

当天,“香港贸发局大湾区服务中心”同时在深圳揭牌。该服务中心与位于香港的香港贸易发展局中小企服务中心合作,提供商务资料、咨询服务及定期举办培训及交流活动,协助中小企业掌握在大湾区拓展业务的实用知识及技巧。

除了帮助港商抓住大湾区发展机遇外,香港贸易发展局中国内地总代表钟永喜称,在深圳设立香港贸发局大湾区服务中心,也会开展深圳企业国际化服务计划,围绕企业本身所需,例如到境外上市融资,在海外建设工厂等,助力内地企业“走出去”。钟永喜说:“我们按照企业需求分类,提供菜单式服务清单。内地和香港两地携手,积极主动去帮助企业发展以及开拓市场。”

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林建岳说:“我们计划于12月与广东省政府在大湾区合作举办首个‘粤港合作周’,包括有在广州举行的‘创新升级·香港论坛’和在深圳举行的‘港·潮流’活动。”

当天,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创业的香港代表分享创业经验。广州点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90后”香港青年蔡展鹏接受采访时称,他希望未来能通过“GoGBA”一站式平台接触到更多资源。(完)

责任编辑:甘甜

資料來源:中國新聞網

 


廣東「放管服」改革改出辦稅新氣象

近年來,廣東稅務部門深入落實稅務總局關於深化「放管服」的要求,以及廣東省政府推進數碼化轉型、粵港澳大灣區和廣東自貿試驗區建設等相關工作部署,積極探索創新,推進「放管服」落到實處,促進廣東稅收營商環境持續向好。

創新稅服利港澳納稅人

「不用開內地銀行賬戶,也不用去銀行辦理跨境匯款了。全過程只需要通過電腦或手機進行簡單操作,只花費數分鐘就可以成功繳納稅款,同時開具電子稅票。」使用過跨境人民幣全程電子繳稅業務的港澳納稅人說。

納稅人提及的跨境人民幣電子繳稅業務正是廣東自貿區第七批改革創新經驗的其中一項。自上線以來,跨境人民幣電子繳稅不斷深化推進,功能從跨境繳稅擴展至跨境繳費、適用範圍從最初的橫琴新區覆蓋至全省。

日前,廣東省政府網站發布《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複製推廣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第七批改革創新經驗的通知》,稅務註銷「智能預檢」、「三位一體」智能誠信稅收管理服務機制、稅務逾期申報及簡易處罰網上辦理新模式、出口退稅快速直達市場主體服務機制、跨境人民幣全程電子繳稅等5項稅務服務舉措被納入新形成的廣東自貿區改革第七批創新成果。截至目前,累計已有27項廣東稅務創新成果入選七批廣東自貿區改革創新舉措,向全省複製推廣。

國家稅務總局廣東省稅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進一步落實「放管服」改革,既需要為群眾多想一點的用心,也需要多走一步的決心。該局通過發揮自貿區的作用,推動一批創新服務舉措在南沙、橫琴自貿區先行先試,部分試點成果進一步在全省推開。五年間,廣東稅務部門通過「減稅費、減審批、減資料」,推動制度性交易成本進一步降低。

——企業開辦壓縮至2個工作日內,稅務註銷、跨區域遷移等流程進一步簡化,95%以上的稅收優惠事項實現免備案。

——累計精簡50%以上的報送資料、25%以上的表證單書,納稅人年度納稅時間由2015年259小時壓縮至2020年的110小時。

——推出支持「雙區」建設、「雙城」聯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業就業、創新驅動發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三舊」改造等的系列政策措施或指引,有效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例如,與深圳市稅務局聯合啟動粵港澳大灣區稅收協定待遇協作管理工作機制,符合條件的非居民納稅人在大灣區僅需向一地稅務機關報送後續管理資料,實現「資料一次報送,信息高效共享,執法標準統一」。

利用稅收大數據助企業防控風險

既要放出活力,服出效率,也要管出公平。據廣東省稅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局將管理與服務融合併進,充分依託稅收大數據,發揮協同治稅作用,創新稅收監管方式方法,努力做到對市場主體干擾最小化、監管效能最大化,並且在規範管理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升對納稅人的服務水平。

「多虧了稅務部門在防控稅務風險上的幫助,足足讓我們節省稅收成本數十億元!」美的集團財務總監鍾錚表示。

作為廣東知名上市企業,美的集團對稅收政策的確定性有著較高的服務需求,針對該企業關於股權激勵的稅務事項,省稅務局、佛山市局、順德區局三級大企業管理部門聯動,對相關政策文件進行了全面研究和分析,並加強與稅務總局相關部門的請示溝通,給予了企業確定性的答覆。

在對大企業稅收風險管理的實踐中,稅務部門發現,大企業集團內部以及集團之間的兼併重組、股權激勵、成本分攤等複雜事項日趨頻繁,不少涉稅處理存在稅企爭議或跨區域執行口徑不一致問題。因此,大企業從稅務機關獲得稅收政策適用確定性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探索稅收政策確定性服務,營造公平、穩定、可預期的稅收環境,成為了稅企雙方共同的追求。

對此,廣東稅務各級大企業稅收服務和管理部門紛紛建立大企業重大複雜涉稅事項協調工作機制,主動收集企業的重大涉稅訴求,特別是對於容易產生稅企爭議的涉稅事項,及時調查掌握企業稅收政策適用情況,積極研究明確處理意見,輔導企業按照確定的稅收政策及時調整稅務處理策略。

「管」「服」並進帶來的鏈式效應還在更多的領域顯現:在健全完善稅收大數據和風險管理機制過程中,稅務部門強化「信用+風險」管理,推出了涉稅風險提醒、「社保貸」等服務舉措;在完善重大風險防範化解機制過程中,稅務部門建立了增值稅發票「1+N」管理制度體系,既實現對發票風險的閉環防控,又在此基礎上推出「自主領票」功能,即納稅人提交領用發票的申請後,即時自動觸發系統後台運用大數據進行供票數值運算和確認,為納稅人「秒速」供應發票,實現發票「一鍵申領」「自動確認」。

廣東省稅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機構改革以來,為進一步解決機構合併後原國地稅工作標準不統一、征管服務存在差異等結構性矛盾和深層次問題,廣東省稅務局黨委全面推進規範化標準化一體化建設,構建起指南指引、崗責體系、制度保障、系統支撐(業務保障平台)「四位一體」的稅費規範管理體系,夯實了稅務管理服務的基礎,催生了一系列稅務創新。該局將繼續以納稅人需求為導向,結合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的部署安排,深入挖掘稅收大數據潛力,著力推進稅務「放管服」改革年年深化、步步深入,傾力不懈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服務高質量發展。(記者李芳 盛芳齡 通訊員岳瑞軒)

圖為佛山稅務部門組建「稅融助企團」上門輔導文旅企業通過電子稅務局辦理「銀稅互動」貸款申請,發揮「銀稅互動」作用,助力小微企業渡難關。

[責任編輯:朱劍明]
資料來源:香港商報

 

相關消息

Nothing found.


廣州出台企業轉貸服務新規 轉貸成本可降80%

近日,新修訂的《廣州市企業轉貸服務中心暫行管理辦法》獲廣州市金融監管部門批覆,並由廣州金融發展服務中心負責開始實施,進一步支持企業發展,緩解企業短期資金周轉壓力。

新修訂的《管理辦法》主要是針對相關企業、銀行新的市場需求,在原行轉貸服務的基礎上,增加跨行轉貸服務(即企業的新舊貸款分屬不同銀行)相關內容,以及在銀行(即辦法中合作銀行)、小貸公司、典當行(即辦法中合作機構)參與轉貸業務的基礎上,增加擔保機構作為轉貸業務參與方。

據了解,目前市場上跨行轉貸成本普遍為轉貸金額的3%以上,按次計收。轉貸服務中心新增的跨行轉貸服務,轉貸成本僅為轉貸金額的0.6%,按次計收,相較市場同類型產品,有效降低企業的跨行轉貸成本。其次,跨行轉貸的時間周期普遍較長,期限從2到3個月不等,轉貸服務中心新增的跨行轉貸服務,時長縮短至30到45天,有助於緩解企業資金周轉壓力。

此外,轉貸服務中心跨行轉貸服務還將確保新的經營性貸款資金用於歸還原經營性貸款,規範跨行信貸資金用途,防範經營性貸款資金流向房地產市場。

[責任編輯:朱劍明]
資料來源:香港商報

 


鄭若驊:利用香港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 把握大灣區機遇

律政司司長鄭若驊5月27日應廠商會邀請,以「Why Hong Kong in GBA?」為題去講解香港在「十四五」規劃與大灣區的優勢及分享4項新措施,有助港商利用香港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

鄭若驊指,香港具有穩健法律體系和頂尖金融專業服務,香港同時擁有經濟豐富的法律人才和機構可處理各種跨境和國際法律問題,而香港作為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之地位更備受認同,這些固有優勢正不斷鞏固。

鄭若驊認為,在大灣區「一國、兩制、三法域」特點下,香港可以利用其所長和獨有優勢,助力區內各個城市發揮潛力;律政司早前已成功爭取落實多項新措施,包括《內地與香港跨境破產及債務重組的合作機制》,讓香港清盤人和內地破產管理人可在當地法院申請清盤和債務重組程序;鄭若驊表示該機制是大突破,令香港成為全球在內地以外,唯一1個司法管轄區容許相互認可破產程序,甚至比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頒布的《跨境破產示範法》之若干原則更有深度、寬度和清晰度及更切合兩地發展需要。

鄭若驊提到,香港法律執業者在通過考試取得相關律師執業證書後,可在大灣區內地9市辦理適用內地法律的部分民商事法律事務,為到當地投資企業提供法律服務;另一項新措施是在《關於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就仲裁程序相互協助保全的安排》下,香港已成為第一個內地以外司法管轄區作為仲裁地時,當事人可以向內地法院申請保全。

鄭若驊透露,她提倡在大灣區實施的「港資港法港仲裁」措施迎來新突破,現時在前海合作區註冊的港資企業已在沒有「涉外因素」情況下選用香港法律作為民商事合同適用法律,以吸引更多外資企業利用香港平台成立公司在大灣區投資;律政司未來會繼續向中央爭取把有關措施延展至其他城市及容許整個大灣區港資企業可自由協議選擇香港為仲裁地。鄭若驊鼓勵商界利用上述香港獨有優勢,抓緊國家發展機遇,在大灣區內以至全國大展拳腳。

廠商會會長史立德表示,商界對香港司法制度和法律專業服務充滿信心,鄭若驊提及的新措施對商界而言是喜訊,因為更完善法治跨境協作機制將有利營造穩定營商和貿易環境,亦有助為企業跨境投資制定更穩妥法律基礎,協助港商進軍大灣區市場。(圖片說明:律政司司長鄭若驊出席廠商會會董會會議,分享在大灣區實施的新法律措施。)

圖片說明: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史立德、常務副會長盧金榮、一眾副會長與律政司司長鄭若驊合照。

[責任編輯:劉深]
資料來源:香港商報

 


東莞松山湖獲批「科創中國」試點園區

5月28日—30日,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在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式上公布了「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園區)名單,廣東省東莞市松山湖高新區成功入圍試點園區。
俯瞰松山湖  生態與產業和諧共生
 
    蓄力創建平台,加速創新應用
    「科創中國」是中國科協打造的創新、創業、創造服務品牌,旨在構建資源整合、供需對接的技術服務和交易平台,作為創新驅動助力工程的升級版,將對促進東莞的發展動能提升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意義。
    大灣區時代,東莞倚重科技創新助力產業升級,引進國內外科技、人才、項目資源落地生根。早在2016年,東莞獲批成為「中國科協創新驅動助力工程示範市」,藉助創新驅動助力工程為東莞創新發展搭建起對接國家級、省級學會資源通道,助推東莞創新驅動升級。
    東莞市科協黨組書記、主席張春揚表示,東莞市科協聯合松山湖管委會向中國科協成功申報「科創中國」試點園區,未來將藉助該平台探索形成科協服務全局的新路徑,引中國科協創新資源、創新要素向東莞匯聚,將智力勢能、組織勢能轉化為區域高質量發展動能,先行先試,大力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構建全鏈條全要素的創新生態體系,激發科技潛能轉化,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將松山湖高新園區建設成為「科創中國」品牌試點園區,輻射推動全市以至大灣區的科技與產業高質量發展。
    「接下來,我們要發揮好全國學會與東莞市科協所屬組織及松山湖科協的橋樑紐帶作用,用好科技服務團,促進松山湖科學城重大科技基礎建設,促進企業家「所需」和科學家「所能」有效對接,幫助企業開展「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科技創新應用,提升科技服務能力,加速松山湖科學城建設,統籌拓展園區高質量發展的新空間,助推園區科技創新和產業鏈升級取得實效。」張春揚說。
 
    聚科創要素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自2001年建園以來,松山湖從科技產業園起步,升級為國家高新區。至今,園區仍不斷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並逐漸構建起「4+1」現代產業體系。
中國首台散裂中子源在松山湖
    十三五期間,松山湖大力提升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重點發展機械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著力推進生物技術產業,加快發展新材料產業,積極培育和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不斷推動產業層次向高端邁進。2020 年,園區工業總產值近 5000億元,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已成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龍頭產業,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成為廣東特色產業集群數碼化轉型試點。
    當前,園區先進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佔比均超 85%,營業收入超億元的企業 133家,「四上企業」421 家,高新技術企業 366 家,國內 A 股上市企業 5家,市級上市後備企業31家。
 
    借力國家戰略打造全鏈條創新體系
    作為東莞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2020年7月,松山湖科學城正式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成為新時期東莞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平台。
    在科技創新上,松山湖擁有中國首台、世界第四台脈衝式散裂中子源,以國家實驗室為標準建設的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已啟動建設。此外,園區建成國家級孵化器14家,新型研發機構30家,正積極構建「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的全鏈條創新體系。
    當前,園區研發投入強度(R&D 佔比)達 10.98%,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超過 58%。
    今後,松山湖將繼續謀劃建設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台、先進阿秒激光設施等,推進形成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同時,加快建設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為實現區域資源共享和創新發展提供新動能。
 
    謀資源對接帶動區域發展
    入圍「科創中國」試點園區後,根據建設方案的部署,松山湖園區和東莞市科協將以「科創中國」三年行動計劃為綱領,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為統領,以「促進科技經濟深度融合」為核心思路,以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規劃布局為依託,以松山湖科學城為實施中心,以培育「政產學研金服用」等創新融通生態為抓手,以全市科技社團和研發力量為紐帶,聚焦完善源頭創新體系、提升科技創新水平、推動多維創新應用、培育優質科技企業、促進科技人才集聚和優化科技金融服務六大需求,帶動國家科技創新力量下沉,營造良好創新生態。
    具體而言,即圍繞項目路演、科技諮詢、科技服務、成果轉移轉化、人才匯聚等各方面工作,與中國科協、全國學會及其他相關機構深入精準對接,積極推動一批組織、人才、技術、資金等相關資源轉化落地,加快建立一批跨界產業聯合體、產學研用聯盟等新型協同組織,促進創新鏈、人才鏈、產業鏈、價值鏈有效協同,輻射帶動東莞市科技、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記者 冷運軍)
 
[責任編輯:趙書琪]
資料來源:香港商報

 


文化和旅遊部:允許外國投資者依法在中國境內設立娛樂場所

有媒體6月1日從文化和旅遊部獲悉,根據其日前下發的《文化和旅遊部關於調整娛樂場所和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審批有關事項的通知》,允許外國投資者依法在中國境內設立娛樂場所,取消外商投資比例限制。外國投資者申請從事娛樂場所經營活動,應當向省級文化和旅遊行政部門提出申請,申請材料、設立條件和程序與內資一致。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投資者在內地投資設立娛樂場所,台灣地區投資者在大陸投資設立娛樂場所參照執行。

[責任編輯:黃逸]
資料來源:香港商報

 


何立峰: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2017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香港親自見證國家發展改革委與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拉開了國家層面推動大灣區建設的帷幕。此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重大會議、重要場合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確要求,為大灣區建設工作領航掌舵、把脈定向。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打造我國高質量發展典範、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的戰略需要,是優化功能布局、推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的戰略需要,是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和國際經濟合作新平台、打造「一帶一路」重要支撐的戰略需要,是豐富「一國兩制」實踐內涵、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的戰略需要,對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意義。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公開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開啟了全面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篇章。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指導下,各有關方面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積極推動《規劃綱要》各項重點工作落實,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堅持創新引領,不斷增強科技實力和產業競爭力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積極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和瓶頸制約,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要素高度集聚,科技研發、轉化能力突出,擁有一批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大科學工程,完全有條件成為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創新發展的積極參與者和引領者。《規劃綱要》將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作為大灣區建設的首要任務,明確提出要深化粵港澳創新合作,構建開放型融合發展的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集聚國際創新資源,優化創新制度和政策環境,著力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會同有關部門,與粵港澳三地一道,建立健全統籌協調機制,全面推進科技創新,不斷完善體制機制,推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升。推進科技創新,加強基礎研究、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是關鍵,轉化應用、助推產業發展是目標。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明確的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方案,逐步搭建起「兩廊」(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兩點」(深港河套創新極點、粵澳橫琴創新極點)的框架體系,啟動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集中謀劃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科研平台。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方面,中國散裂中子源已投入運行,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材料基因組大科學裝置平台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正加快建設。創新平台方面,粵港澳三地圍繞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海洋科技等領域合作建設一批創新平台,鵬城國家實驗室揭牌成立,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研究院註冊成立。產業創新方面,晶片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初步成效,5G、超高清視頻、集成電路等產業項目陸續投產。

創新環境持續改善。以問題為導向,以需求為牽引,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著力推進科技創新要素跨境便捷高效流動和規則銜接。科研資金方面,中央財政和廣東省財政科研資金過境港澳使用的渠道已打通,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幹細胞及轉化研究」、「納米科技」等基礎前沿類專項全部對港澳開放申報,粵港、粵澳科技創新聯合資助計劃穩步實施。設施共享方面,港澳科研機構和人員可共享使用內地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國家超算廣州中心開通與港澳間的網絡連線,服務港澳地區用戶近200家。科研物資方面,科研用品跨境使用進出口手續進一步簡化,港澳科研設備過關免辦強制性產品認證,大型科研設備實施24小時預約、「即報即放、到廠檢驗」的通關模式。科研人才方面,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全面落地實施,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稅負大幅降低。

二、加強設施硬聯通和機制軟聯通,逐步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粵港澳三地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促進人員、貨物等各類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粵港澳大灣區具有「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種法律制度的特點,一方面有利於粵港澳三地發揮各自所長,實現優勢互補、協同發展,但同時也在客觀上形成了一些體制機制障礙和問題。《規劃綱要》提出,深化粵港澳合作,進一步優化珠三角九市投資和營商環境,提升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近年來,我們會同有關部門,與粵港澳三地一道,堅持基礎設施「硬聯通」和規則機制「軟聯通」並舉,推動大灣區設施聯通和規則融通,促進要素高效便捷流動,加快推動大灣區市場一體化進程。

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實支撐,對於促進人員便捷往來、物流降本增效、產業優化布局等具有重要作用。2020年8月26日,隨著貨檢通道閘口打開,深港間第七座陸路口岸——蓮塘/香園圍口岸正式開通,粵港澳大灣區再添一條新物流大通道。圖為蓮塘/香園圍口岸。(新華社)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進一步強化。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實支撐,對於促進人員便捷往來、物流降本增效、產業優化布局等具有重要作用。粵港澳三地不斷深化交通等基礎設施領域合作,進一步提升大灣區內外交通便捷性,推動打造世界級綜合交通樞紐。地面交通方面,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開通運行,深中通道建設有序推進,珠江口東西兩岸聯繫更加緊密。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正式通車,香港融入全國高鐵網絡。贛深、廣汕高鐵等一批重大項目開工建設,大灣區軌道網進一步完善。空港方面,香港機場第三跑道建設有序推進,深圳機場三跑道擴建、廣州白雲國際機場三期擴建、珠海機場改擴建工程開工建設,澳門機場改擴建前期工作加快推進,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地位更加鞏固。口岸設施方面,蓮塘/香園圍口岸貨檢通道、橫琴口岸旅檢通道正式開通,粵澳新通道(青茂口岸)建造工程已竣工,粵港澳三地通關設施進一步完善。

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不斷深化。規則機制的對接聯通是促進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推進市場一體化的基礎條件,也是當前社會各界反映最為迫切的先導性問題。粵港澳三地積極尋求兩種制度規則下的「最大公約數」,為不同市場機制之間的對接和融通提供經驗和參考。人員流動方面,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橫琴口岸旅檢區域實行「合作查驗,一次放行」通關模式,香港西九龍站實行「一地兩檢」查驗模式,通關便利化水平不斷提高。貨物流動方面,內地與香港「跨境一鎖」在大灣區內地全面實施,與澳門「跨境一鎖」業務模式啟動實施,口岸清關手續進一步簡化。專業資格認可方面,大灣區內地已在建築工程、醫療、教育、律師、會計、旅遊等8個重點領域實現對港澳職業資格的認可或作出便利安排。

對外開放水平邁上新台階。粵港澳大灣區外向型經濟特徵明顯、國際化優勢突出,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門戶,有基礎、有條件、有能力,更有責任在推動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走在前列。金融等服務業開放方面,本外幣合一的跨境資金池業務落地實施,跨境理財通試點加快推進,大灣區保險服務中心加快籌建,粵港澳三地跨境車險「三地保單、一地購買」試點實施。共建「一帶一路」方面,簽署實施支持香港、澳門全面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的安排,推動廣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升格為中國(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覽會。深圳中歐班列「灣區號」2020年8月首發並常態化運行。

三、深化粵港澳民生領域合作,全面建設宜居宜業優質生活圈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決定人心向背。增進民生福祉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促進港澳人心回歸的關鍵所在。當前,粵港澳三地民生保障都面臨一定挑戰和問題,需要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逐步解決。《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積極拓展粵港澳大灣區在教育、文化、旅遊、社會保障等領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公共服務優質、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近年來,我們會同有關部門,與粵港澳三地一道,以服務港澳居民到大灣區內地發展為重點,聚焦港澳居民密切關注的民生問題,推動粵港澳深度合作,不斷增強大灣區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活力宜業灣區加快構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大灣區建設過程中,始終把就業創業放在突出位置,特別是不斷完善政策舉措,便利港澳居民到內地就業創業。就業方面,取消港澳居民在內地就業許可審批,廣東省將在粵求職、工作的港澳人員納入基本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對象範圍。大灣區事業單位允許港澳居民報考,首批1萬多個崗位面向港澳居民公開招考。創業方面,廣東省建成12個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港澳創業者納入當地創業補貼政策範圍。截至2020年底,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共孵化港澳項目698個,帶動就業人數8800多人,吸納港澳青年超1000人。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以橫琴為載體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粵澳合作開發橫琴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做好珠澳合作開發橫琴這篇文章,為澳門長遠發展開闢廣闊空間、注入新動力。圖為2020年5月1日建設中的珠海橫琴全景。 (中新社)

和諧宜居灣區有序推進。便利的生活居住環境是吸引港澳居民到內地發展的重要保障。粵港澳三地以推進居住、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領域規則銜接為重點,加快打造便利港澳居民生活的宜居環境。居住方面,便利港澳居民在大灣區內地購房政策落地實施,豁免提供相關證明,且可按規定使用港澳銀行跨境按揭購房。教育方面,港澳居民及隨遷子女在大灣區內地享受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以及參加中高考的政策落地實施,港澳高校在內地合作辦學項目有序推進。醫療衛生方面,港澳在大灣區內地辦醫審批流程不斷優化,48家港澳資醫療機構落地。港澳藥品和醫療器械准入限制進一步放寬,大灣區內地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可按規定使用已在港澳上市的藥品和醫療器械。社會保障方面,港澳居民在內地參加社會保險政策落地,內地與港澳社會保障銜接有序推進。

四、推進重大合作平台建設,深入促進粵港澳融合發展

大灣區建設與國家分領域整體工作部署、相關法律法規執行密切相關,越往深入推進、面臨的困難挑戰越大,很多時候需要處理好「兩難」甚至「多難」選擇。有針對性地選取重大合作平台,加大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力度,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先行探索、積累經驗,是統籌開拓創新與風險管控的積極穩妥選擇,有利於「以點帶面」,引領帶動粵港澳全面深化合作。《規劃綱要》要求,加快推進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廣州南沙、深港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開發建設,充分發揮其在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合作中的試驗示範作用,拓展港澳發展空間,推動公共服務合作共享,引領帶動粵港澳全面合作。近年來,我們會同有關部門,與粵港澳三地一道,加快推進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設,推動其錯位發展、優勢互補。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全面展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以橫琴為載體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習近平總書記4次視察橫琴,多次就粵澳合作開發橫琴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做好珠澳合作開發橫琴這篇文章,為澳門長遠發展開闢廣闊空間、注入新動力。我們緊緊圍繞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這一主線,將其作為推進橫琴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制定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明確了橫琴進一步開發開放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相關配套政策舉措正加快出台。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產學研示範基地落戶橫琴。澳門單牌車便利入出橫琴政策實施,配額總量增加至1萬輛。面向澳門居民的「澳門新街坊」綜合民生項目啟動建設,並引入澳門教育、醫療、法律服務等民生配套。

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深入推進。開發建設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是支持香港經濟社會發展、提升粵港澳合作水平、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重要舉措。我們以現代服務業這個香港的優勢行業為切入點,進一步促進粵港、深港深度合作,努力將前海打造為拓展香港發展空間、進一步深化內地改革開放的新高地。制定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明確進一步擴展前海合作區發展空間,並對前海深化改革開放作出部署。前海在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金融開放創新等領域先行先試,一批創新成果在深圳、粵港澳大灣區及全國範圍得到複製推廣。

此外,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廣州南沙粵港深度合作園規劃建設穩步推進。河套方面,深圳園區皇崗口岸重建、福田保稅區一號通道升級改造等工程加快推進,5所香港高校牽頭的20餘個科研項目落地,一批科技創新政策先行先試;港方區域園區基礎設施、早期營運等前期工作有序推進。南沙方面,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中國科學院明珠科學園加快建設,吸引港澳企業落戶累計3870多家,簽約入駐一批港澳青創項目團隊。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這個大變局加速演進,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在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同時,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實現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短板弱項。在這一大背景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堅持依法治港治澳,維護憲法和基本法確定的特別行政區憲制秩序,統籌發揮港澳獨特優勢、廣東改革開放先行先試優勢,以及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引領作用,著力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改善民生福祉、加強交流交往,全力推進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設,促進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做大做強全國高質量發展動力源。

(作者:何立峰;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責任編輯:徐麒釗]
資料來源:香港商報

 


廣州黃埔衝刺「萬億製造」到2025年工業總產值突破萬億級

5月27日上午,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發布《黃埔區 廣州開發區衝刺萬億製造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推動該區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全面加速升維,從「製造大區」轉向「製造強區」。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到2025年,該區將實現全區規上工業企業數量突破1500家,製造業上市企業突破80家,工業總產值突破萬億級。
粵芯半導體是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集成電路產業的「鏈主企業」。 李劍鋒 攝
    據黃埔區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徐丹在發布會上介紹,2020年,該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8000億元,形成了汽車、電子、能源3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和化工、食品飲料、電氣機械3個百億級產業集群,連續三年位居全國工業百強區前三甲。
    值得注意的是,「萬億製造」不是「一萬億製造」,而是「萬億級製造」。在規模量級上,實現全區規上工業企業超1500家,製造業上市企業超80家,其中,新增1家千億級企業、2家500億級企業、10家百億級企業,帶動工業總產值突破萬億級。在空間品級上,建設集群式空間,打造集成電路、智能製造、生物醫藥、生物安全、新材料5大產業園;建設規模化空間,打造1000萬平方米的特色產業園,推進36個村級工業園整治提升。
    在創新能級上,聚焦關鍵共性技術和卡脖子技術,建成1個創新基礎設施集群、3個國家級創新中心,新增單項冠軍和「小巨人」企業25個。
    在數智化層級上,推動1000個以上的數碼化改造項目,打造100個以上智能工廠和數碼化車間,力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佔GDP比重提高到25%。
    可以看出,「萬億製造」並非孤立的製造業增長,而是一項系統工程。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要做的不是普通製造,是科技創新驅動的高端製造,背後是整個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四梁八柱」支撐「萬億製造」
    「萬億製造」行動計劃主要圍繞八大支柱產業集群,包括3個2000億級和5個1000億級先進製造集群。該區通過創建黃埔「雙鏈制」,即區領導擔任的產業鏈長負責統籌全區重點產業鏈建設全局性工作,龍頭企業掛帥的產業鏈主負責在關鍵領域率先建立行業標準,聯合中小企業圍繞產業鏈關鍵環節開展協同攻關,實行「雙鏈」互動、「雙鏈」驅動,推行「六個一」工作機制,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築牢萬億製造的「頂樑柱」。
    三大2000億級產業,一是以視源股份為鏈主企業,打造世界新型顯示之都;二是以廣汽本田為鏈主企業,小鵬、寶能、文遠知行為重點企業,打造中國智能汽車之城;三是以廣納院為鏈主企業,打造中國新材料產業高地。五大1000億級則包括打造中國集成電路第三極核心區、國際綠色能源集聚區、世界生物安全之谷、中國高端裝備示範區和全國美妝大健康重鎮。
    「新能源產業是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未來的核心工作之一。」黃埔區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邱煥逵表示,「將主要圍繞清潔能源設施建設運營、節能改造等環節進行重點突破,推動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牢固構建新能源、綠色能源支柱產業集群」。
    圍繞八大支柱產業,該區將重點謀劃招商引資工作。廣州開發區投資促進改革局副局長黃偉堅表示,將堅持以人才為核心的招商4.0新模式,堅持項目為王,以承接全球高端製造集群落戶為重點進行「強鏈」、以穩外資為重點開展「穩鏈」、以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為重點集中「補鏈」,不斷打造高端產業鏈、供應鏈。
    此外,行動計劃還明確了構築「萬億製造」的「四梁」工程,即依託城市改造升級、創新要素集聚、數字融合賦能、黃埔製造品牌構築起來的空間資源、創新引領、數字轉型、品牌質量之梁。該區嚴守101.48平方公里工業產業區塊,強化工業產業區塊內的用地管理及優化監督,加快推進36個村級工業園轉型,保障工業製造業用地及發展。引進一流高端科研院所,建設一批燈塔工廠、無人工廠、智慧車間,全力支持企業加大質量投入,產出一批全國行業標準「領跑者」。
    「萬億製造行動計劃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也必須依靠科技創新來支撐。」黃埔區科學技術局黨組副書記季思表示,該區將建設「1+1+3+N」戰略科技創新平台集群,為萬億製造提供源頭支撐;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萬億製造提供技術引領;引育全球戰略科學家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及其高端項目,為萬億製造積蓄勢能。(記者 朱樺 通訊員 范敏玲 孫旭東 王澍)
[責任編輯:薛正軒]
資料來源:香港商報

 


穗南沙率先落地灣區跨境涉稅事項早期中立評估機制

近日,在廣州南沙舉辦的一場「灣區跨境涉稅事項早期中立評估機制」線上交流會引起了灣區企業的廣泛關注。來自廣東省稅務局、廣州市稅務局、南沙區檢察院、南沙區司法局、「走出去」企業的專家和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和解讀南沙稅務創新首推的灣區跨境涉稅事項早期中立評估機制,以及該機制對推動灣區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促進投資貿易便利化的作用。
灣區跨境涉稅事項早期中立評估宣傳冊
 
    創新服務利企業應對不確定涉稅事項
    據悉,灣區跨境涉稅事項早期中立評估是南沙稅務探索首推的一項創新服務舉措,是指稅務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前,同相對人達成合意,由具有資質的法律查明機構通過中立評估委員會(如稅務、財會、法律、商事等專業領域的跨境專家作為中立評估專員,組成中立評估委員會),就不確定跨境涉稅事項(事實問題、法律問題以及預期結果),作出客觀分析與評論,在不違反上位法前提下,原則適用中立評估結論的非訴糾紛解決機制。
    「跨境涉稅事項早期中立評估機制是進一步樹立南沙優質高效公眾形象的一項積極有利的探索,跨境涉稅事項比較複雜,因對稅務規則理解的差異,征納雙方容易引起爭議和不確定性,由具有資質的法律查明機構通過中立評估委員會就涉稅事項作出客觀分析與評論,能極大增強納稅人預測評估結果的可靠性,有效前置化解,快速解決可能發生的涉稅糾紛,進而規避涉稅風險。」廣州市南沙區司法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淑卿表示。
    灣區跨境涉稅事項早期中立評估的一大特點是在糾紛未出現(雙方不確定)或者可能出現糾紛的情況下,稅務機關和行政相對人對不確定的跨境涉稅事項委託第三方作出事實認定、法律查明和可能結果預判,是一種「合意型」、「預防型」的糾紛前多元化解決渠道。廣州市南沙區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張宇筠認為,「早期中立評估機制能將可能出現的矛盾和不確定事項化解在小、化解在早,同時通過引入中立的第三方進行評估論證,讓納稅人有更合理的心理預期。」
    據了解,企業在申請早期中立評估服務的步驟也很簡單方便,首先納稅人確定需要評估的涉稅事項,稅務機關與納稅人達成評估合意後委託專業法律查明機構進行評估,一般情況下專業法律查明機構於30日內出具評估結論,之後稅務機關和相對人再共同對中立評估結論進行確認。
    中鐵廣州工程局集團有限公司總會計師郭清華十分認同早期中立評估機制,他表示:「早期中立評估機制,對於我們企業『走出去』項目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特別是對一些不確定的涉稅事項能早發現、早分析、早評估、早解決問題,為我們企業發展和業務拓展起到了很好的保駕護航的作用。」
 
    推動灣區稅收規則銜接
    早期中立評估機制在南沙首推,可以說順應灣區發展趨勢。南沙具有國家新區、自貿試驗區、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和承載門戶樞紐功能的廣州城市副中心「三區一中心」的區位發展優勢,隨著跨境涉稅主體在南沙加速集聚,新商業行為、新業務形態、複雜跨境事項日漸增多,如何更好加快「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稅收規則對接和稅務機制對接,是稅務部門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建設的重要命題。                                記者也了解到,涉稅事項早期中立評估機制是稅務部門在行政領域的創新探索,為確保該項機制的可行性,南沙稅務部門在2020年12月就通過權威專家出具了論證報告,報告中指出:「跨境涉稅事項早期中立評估制度的設立,作為多元化糾紛解決的一種方式,其核心是由中立第三方對可能爭議內容從專業角度進行中立、公平、公正地評估,以促使糾紛化解,本質上屬於合意型糾紛解決機制。」
    據悉,早期中立評估機制通過對不確定涉稅事項提早介入,及時作出客觀分析與預測,一方面消除了企業跨境經營所面臨稅制差異帶來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將有效化解複雜涉稅事項認定處理中潛在的征納分歧,最終稅務機關作出的行政決策科學合理,並且納稅人樂於遵從。金橋司徒鄺(南沙)聯營律師事務所是廣州首家粵港澳聯營律師事務所,接觸的跨境貿易、跨境投資等業務比較多,該律師事務所主任黃志勇認為,涉稅事項的早期中立評估機制具有依據科學合理、相對人樂於遵從、不確定性高效化解三大優勢,有助於稅務機關科學決策,有利於提高納稅人遵從度,大大提高了跨境涉稅不確定事項解決的效率。
    「接下來,南沙稅務部門將繼續貫徹落實《關於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的意見》,積極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在灣區跨境涉稅事項早期中立評估機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拓展,推出更多促進港澳制度銜接、規則對接的稅務創新服務舉措,為跨境納稅人繳費人提供更多的服務便利和更有力的稅務支持。」國家稅務總局廣州市南沙區稅務局局長孫偉斌表示。(記者 李芳 通訊員 譚振國)
[責任編輯:薛正軒]
資料來源:香港商報

 

相關消息

Nothing found.


粤港澳大湾区至东盟国际班列首发

中新网广州5月25日电 (记者 郭军)5月25日下午18时,随着一声响亮的汽笛声,一列满载41个标准集装箱出口货物的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增城)至东盟(越南河内)国际班列从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驶出,将于4天后抵达越南河内。

这是招商局集团旗下物流业务统一运营平台——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外运”)与广州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交投集团”)、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铁集团”)共同打造的首趟粤港澳大湾区至东盟国际班列,运输货物主要为原材料、高档家私等产品,货重9.98万吨,货值9.44万美元。

粤港澳大湾区至东盟国际班列首发 郭军 摄

据悉,为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抢抓RCEP机遇,深化拓展东盟贸易市场,按照《广州市“十四五”现代物流枢纽及产业发展土地利用规划》部署,广州正全力推进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建设,为现代产业发展提供空间载体,增强广州作为珠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提升国际国内影响力。粤港澳大湾区至东盟国际班列的顺利开行,既有效提升了广州作为综合门户枢纽功能,也是落实广州东部枢纽——国家级生产服务型物流产业枢纽示范区的关键举措。

中国外运董事长李关鹏表示,本次班列的开行是持续贯彻落实打造自主可控、安全稳定供应链产业链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粤港澳大湾区至东盟国际班列作为一条联通粤港澳大湾区和东盟的国际陆上物流新通道,是实现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通道+枢纽+产业”定位的重要里程碑。

未来,中国外运将围绕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的建设集聚资源深耕细作,共同建设跨境电商服务中心、产业投资中心、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中心、智慧物流技术中心等于一体的运贸一体化综合体,助力广州市建设成为“全球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最具竞争力”的国际物流中心,构建广州市海陆空立体发展、水公铁齐头并进的国际交通枢纽格局。

据悉,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项目总体规划面积约913公顷,是国家、省级重大项目并纳入国家、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规划,是经济辐射型综合物流枢纽。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建成后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核心物流支点,枢纽经济培育先导引领区,科技创新和先进生产制造业供应链组织中心,对于广州打造“全球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最具竞争力”的国际物流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完)

责任编辑:陈海峰

資料來源:中國新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