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首個深港跨境「N+1」知識產權證券化項目落地河套

 2月14日,位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舒糖訊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收到來自香港的首筆知識產權融資,標誌着首個深港跨境知識產權證券化項目完成深港兩地資金募集並正式落地。這是深圳市福田區依托香港鏈接國際金融資源,創新境外資金便利跨境渠道,幫助「高人力成本、高研發投入、輕資產」初創型科技企業化解融資難、融資貴的又一全新解題思路。

隨着深港科創力量不斷入駐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企業研發實力強、產品科創屬性高,但商業化落地見效慢的問題逐漸顯現,給企業財務可持續性帶來了一定的壓力。深圳市福田區加快「中央創新區」建設,深入開展「助企行」活動,依托河套福保園區黨群陣地優勢,成立金融功能型黨支部,以人才創新成果為聚合點,統籌深圳高新投、工行深圳分行、工銀亞洲、平安證券、南方知識產權運營中心等境內外機構,創新推出了「公募+私募」「境內+境外」的「N+1」知識產權綜合融資新模式,賦能科創企業高質量發展。

據深圳市高新投集團有限公司相關項目團隊介紹,「N」指的是N家合作區科技型中小企業,在境內按公募架構完成證券化募資。深高新投將高新投小貸公司向N家企業發放的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及附屬擔保權益打包,在境內以公募的形式,到深交所發行並申請掛牌上市。1月19日,境內公募部分在深交所正式發行,幫助元戎啟行、鯤雲科技、雁聯計算系統、通銳微等8家境內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達5,800萬元,在福田區科技、人才主管部門提供的優惠政策補貼和全力推動下,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相比貸款基礎利率(LPR)有較大幅度下降。

河套福保園區金融功能型黨支部書記、工行深港科創支行行長周群勝介紹,「1」是合作區科創企業舒糖科技在香港按私募架構完成證券化募資。由工行深圳分行落實知識產權「在岸」收益權受讓,並通過跨境反擔保與工銀亞洲建立跨境「知識產權」增信,為ADD inc(舒糖香港母公司)在香港獲取融資提供信用支撐,最後由舒糖科技將所獲融資在其專項外債額度內以外債形式入境,本次融資額度200萬元,可依需分批使用,在不計入政府補貼的情況下融資成本相比貸款基礎利率(LPR)已有較大下降。這也是福保街道通過成立金融功能型黨支部,黨建引領推動組合創新的一次落地實踐,未來依托深港兩地還將鏈接到更多世界優質的金融資源,為合作區企業持續賦能。

據悉,舒糖訊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於2015年成立,是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港澳背景創新企業,主要聚焦研發無創血糖監測可穿戴設備,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發展事務署的推動下,獲批成為國家外管局外債便利額度試點企業。舒糖科技首席執行官、香港青年何耀威告訴記者,河套合作區區位優勢明顯,深港科創人才雙城生活無縫銜接,「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商流和法製、稅製、科研體製、園區管理體製」的系統化、集成化政策框架體系化推進,讓這裏的科創項目和人才享受著兩地政策支持的疊加便利。他表示,依托創新資源支持,舒糖科技新款健康智能穿戴設備在推向市場後,迅速達成兩萬出貨量,2022年獲得兩家上市公司註資,並與多家機構開展深度合作。此次成為以知識產權實現跨境融資的「首吃螃蟹」企業,我們摘得享受深港兩地金融資源的「選擇權」,將為公司下一步高水平技術創新、快速開拓海內外市場和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河套合作區作為深港科技創新合作的前沿陣地,知識產權證券化創新工作正當其時。此次落地的首個深港跨境「N+1」知識產權證券化項目創新境內外融資模式,以科創企業知識產權為金融標的,盤活企業輕資產,突破傳統融資方式的限製,給人才創新成果賦予金融屬性,為人才密集型企業「知識變現」探索出有效途徑。同時,首創境內公募和境外私募雙向同步發行,也搭建了深港跨境金融資源整合優化的可行架構,為合作區內更多科創企業資金跨境便利流通,實現財務資源全球優化調度整合提供了可行方案,這也是河套合作區依托外債便利試點改革探索「五流四製」中資金跨境便利的可行路徑。據悉,接下來福田區將持續推進聯動探索,將跨境知識產權證券化試點範圍進一步擴大,努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跨境融通的河套樣板。  (記者姚誌東 通訊員 余詩雯)

頂圖: 圖舒糖訊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創始人(受訪者提供)

責任編輯: 楊眉
資料來源:  香港商報

2021年中國版權產業增加值達8.48萬億 佔GDP7.41%

國家版權局官微2月15日消息,近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完成「2021年中國版權產業經濟貢獻」的調研報告。調研顯示:2021年中國版權產業的行業增加值為8.48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92%;佔GDP的比重為7.41%,比2020年提高0.02個百分點。2021年,中國版權產業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在恢復發展平穩運行中堅持創新驅動,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

黨的十九大以來,國家版權局和地方版權行政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中國版權產業高質量發展。從2017年至2021年,中國版權產業的行業增加值從6.08萬億元人民幣增長至8.48萬億元人民幣,產業規模增幅39.43%;從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來看,中國版權產業佔GDP的比重由2017年的7.35%增長至2021年的7.41%,提高0.06個百分點;從年均增長率來看,五年間中國版權產業行業增加值的年均增長率為8.67%,高於同期全國GDP年均名義增長率0.23個百分點。版權產業規模穩步擴大,對全國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

調研顯示:2021年,得益於我國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和疫情防控,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演藝演出等行業進一步得到恢復,尤其是以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電子信息製造業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增長比較迅速,對版權產業經濟貢獻的拉動作用較為明顯。2021年中國核心版權產業的行業增加值突破5萬億元,達5.3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74%,佔全國GDP的比重為4.68%,佔全部版權產業的63.10%,對版權產業發展的貢獻最為顯著。

中國版權產業穩中有進,有力地落實了「六穩」「六保」任務,在援企穩崗幫扶就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2021年,我國版權產業的城鎮單位就業人數為1617.19萬人,在全國城鎮單位就業總人數中的比重為9.50%。中國版權產業對外貿易穩中向好,2021年中國版權產業的商品出口額為4576.10億美元,同比增長17.72%,佔全國商品出口總額的比重為13.61%,連續多年在全國商品出口總額中的比重穩定在11%以上。(新華社資料圖)

責任編輯: 趙桐曲
資料來源:  香港商報

居內地前列!廣州專利商標質押額超340億元

 日前,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了首批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及保險典型案例,「廣州市探索形成多元互補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這一案例入選。記者從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獲悉,2020年以來,全市專利商標質押融資額341.13億元,惠及企業1823家,質押專利數量超過7000件,居國內前列。

多元互補模式提速企業發展

據了解,廣州市知識產權局推動形成多元互補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具體而言:一是「政銀企」合作模式,由政府引導扶持,商業銀行與企業直接對接;二是「政銀企服」合作模式,通過政府扶持降低融資成本,服務機構輔助提升融資效率,銀企對接達成快速融資;三是風險補償基金合作模式,通過知識產權風險補償基金分擔商業銀行債務風險,提升商業銀行知識產權授信額度,幫助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融資。三種模式互為補充,推動了廣州市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工作快速發展。

近年來,廣州不斷優化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政策體系,為紓解企業融資貴問題、引導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據悉,廣州印發《廣州市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十四五」規劃》,在多個「十四五」專項規劃中納入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元素,為權利人利用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提供政策依據。修訂《廣州市知識產權工作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把專利、商標、地理標誌、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等納入風險補償分擔機制。修訂《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促進辦法》,實施擔保費、保險費100%補貼,支持知識產權證券化,融資企業享受實際貸款額3%的年利率補貼。

同時,為進一步提升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服務能力,廣州一方面發揮知識產權服務機構集聚優勢,鼓勵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向企業提供知識產權金融服務。另一方面,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入園惠企行動,加大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培訓力度,幫助園區企業、金融機構和服務機構深入了解相關扶持政策、融資渠道、辦理流程等信息。

據統計,2022年,廣州組織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政策解讀、業務宣講、銀企對接等活動30餘場次,覆蓋園區23個,參與活動的金融機構達到50餘家(含各分支行),培訓企業1600餘家。

立足於實際發展情況,廣州在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方式上做出了諸多創新。設立「廣州市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基金」,與建設銀行等11家銀行,廣州知融等17家評估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綜合運用保險、擔保、風險補償等方式降低信貸風險,創新知識產權風險補償模式,「55」「5311」「541」等風險分擔模式和首單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保證保險項目成功落地。

目前,廣州市正重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機制,進一步優化知識產權融資風險補償體系。

此外,廣州還設立了廣東省首家「知識產權特色支行」,10餘種知識產權快貸產品服務市場,提供便捷式知識產權融資服務,並利用價值評估、行業評議、融貸協估、盡職調查等多種手段,推動質押物價值評估,引導金融機構、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提供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服務,幫助廣大融資主體處理質押融資活動中的融資需求、價值評估、流程處置和風險防控等方面事務。

廣州在知識產權金融上所做的諸多突破創新,讓知識產權真正成為了加快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未來,廣州將繼續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工作,進一步深化部門協同,暢通政銀企服合作,為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助力。(記者 徐紅 通訊員 穗市監)

頂圖:2022年9月,108家知識產權助力科創企業上市項目實戰特訓營開營及企業深度服務在廣州啟動。

 

責任編輯: 嚴燕紅
資料來源:  香港商報

廣東小微企業貸款餘額首破4萬億

農發行用不到三周時間完成「保交樓」專項工作、交行在廣東地區信貸投放首次突破千億元,廣東中行國際貿易結算、跨境人民幣結算等業務居市場第一,招商銀行廣州分行1月單月自營貸款增量已超去年全年的60%……

2月8日,在廣東銀行業新聞通氣會上,多家銀行「一把手」曬出的成績單折射出當前廣東銀行業比學趕超的氛圍。記者從會上獲悉,去年廣東銀行業資產、存款、貸款等多項指標穩居全國第一,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在廣東投放位列全國首位。

成績單「提氣」,實幹勁「滿格」。會上,多家銀行對2023年重點工作進行介紹,支持製造業當家、支持縣域振興、支持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等成為關鍵詞,廣東銀行業正圍繞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下好金融「先手棋」。

重大項目貸款餘額近2179億

2022年,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銀行如何助力穩住廣東經濟大盤?廣東銀保監局黨委委員、副局長王吳慶通過一組數據給出答案。

支持和擴大有效投資,廣東銀行機構發放重大項目貸款餘額近2179億元,為專項債項目提供配套融資約728億元,為上年同期的1.9倍。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在廣東投放1150億元,位列全國首位,有效緩解廣東重大項目的資本金出資壓力。

促進消費加速回暖,轄內(不含深圳,下同)個人消費貸款同比增長4.7%,為購置綠色建築、新能源汽車等綠色消費發放貸款餘額328億元。

穩住外貿基本盤,轄內外貿企業貸款餘額1.4萬億元,較年初增長32%,增速高於各項貸款增速和進出口總額增速。

廣東銀保監局轄內房地產貸款總量超過5萬億元,同比增長4%,年度增量超過2000億元,推動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特別是『金融16條』實施以來,廣東銀保監局轄內37家銀行機構與超90家廣東優質房企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合計授信1.52萬億元。」王吳慶表示。

 新增製造業貸款超5000億元

當前,廣東已吹響製造業當家號角,廣東銀行業緊跟省委、省政府部署,以真金白銀「貸」動廣東挺起產業「脊樑」。王吳慶介紹,轄區內製造業貸款餘額2.2萬億元,同比增長近30%。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同比增長68%;新增製造業貸款超過5000億元,約為2021年增量的1.65倍,創歷史新高;全年累計為3700戶國家及省級「專精特新」企業發放貸款超過930億元。

為助力廣東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銀行機構在優化金融供給上下功夫。數據顯示,圍繞產業鏈供應鏈轉型升級,支持廣東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建設,廣東銀行業累計為11.3萬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供超1.9萬億元資金支持。此外,廣東設立全國首家氣候支行、全國首家零碳網點,落地廣東首筆綠色信貸資產跨境轉讓業務。轄內主要銀行機構綠色信貸餘額1.51萬億元,同比增長57.22%,綠色信貸占各項貸款比例12.65%,較年初提高3.51個百分點。

重點領域獲得資金保障,薄弱環節也得到金融活水精準滴灌。「轄內小微企業貸款餘額連續12年正增長,首次突破4萬億元大關。」王吳慶表示,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增速達各項貸款平均增速的兩倍。此外,廣東銀行業加大金融支農供給,轄內涉農貸款餘額1.97萬億元,同比增長17.05%,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約3.4個百分點;轄內縣域各項貸款餘額較年初增長12%。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廣東銀行業資產總額35.12萬億元,同比增長9.62%。各項存款餘額27.31萬億元,同比增長12.07%,各項貸款餘額24.31萬億元,同比增長10.74%。廣東銀保監局轄內銀行業中長期貸款全年增加1.29萬億元,增量佔比74.93%。不良貸款率1.07%,繼續維持在低位。

把支持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廣東銀行機構如何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怎樣助力高質量發展?王吳慶表示,廣東銀保監局將引導銀行機構持續用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精準對接重大項目,加大對「十四五」規劃重大工程項目、廣東省2023年重點項目的信貸投放。同時,把支持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居民安全穩定的財產性收入,合理增加消費信貸,繼續發揮金融在住房、汽車等大宗消費方面的重要支持作用。

廣東銀行業還將落實廣東製造業當家戰略,加大中長期貸款和信用貸款投放力度;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投融資對接機制,持續擴大科技創新領域貸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規模;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支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實施,積極參與粵東西北金融倍增工程,支持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提升綠色金融創新與服務能力。

此外,在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方面,王吳慶透露,在首批「保交樓」專項借款在一個月內發放到位的基礎上,今年將做好新增1500億元專項借款申請和投放準備工作,執行好「保交樓」貸款支持計劃。同時,將繼續實施受疫情影響的按揭貸款客戶紓困政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優化住房租賃信貸服務,助力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

通氣會上,各家銀行圍繞上述工作亮出實招。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將圍繞金融賦能製造業當家,以大產業、大平台、大項目為抓手,完善產品和服務,同時做好對優質中小企業的支持培育;在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理財等方面發力,通過綠色金融解決發展痛點。

農發行廣東省分行將以園區等基礎設施建設為載體,緊緊抓住村鎮工業集聚區產業項目、產業平台建設,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同時將着力服務廣東擴外需穩內需和交通強省建設,圍繞「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支持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和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壯大培育海洋經濟、數字農業、預製菜等新業態。

交通銀行廣東省分行將通過境外發債、跨境直貸等方式為省內重點產業引入境外資金,助力跨境資金雙向打通。同時,還將探索金融模式創新,着力提升大灣區金融便利化水平。

招商銀行廣州分行將以金融科技為依托,全方位對接數字社會和數字經濟,抓住關鍵技術優勢、關鍵市場機會和關鍵業務窗口,激發金融創新潛力,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南方日報記者 陳穎)

 

責任編輯: 朱劍明
資料來源:  香港商報

內地跨境電商迎來新政策支持 出口商品退運可實現「零稅負」

 記者2月1日從財政部了解到,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近日聯合發布公告稱,自公告印發之日起1年內在跨境電子商務海關監管代碼(1210、9610、9710、9810)項下申報出口,因滯銷、退貨原因,自出口之日起6個月內原狀退運進境的商品(不含食品),可實現退運進境「零稅負」。

近年來,隨着跨境電商貿易機制逐步完善、國際物流網絡持續疏通,我國跨境電商渠道加快拓寬,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通過這一渠道實現「買全球、賣全球」。

業內人士分析,部分跨境電商出口商品可能會滯銷或者退換貨,其中的多數商品被企業在海外以促銷、轉賣或銷毀等方式處理,但仍有少量需退運進境。

此次出台的政策旨在為這些出口退運商品減少稅收負擔。根據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關於跨境電子商務出口退運商品稅收政策的公告》,符合條件的退運商品可免徵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出口時已徵收的出口關稅准予退還,出口時已徵收的增值稅、消費稅參照內銷貨物發生退貨有關稅收規定執行,企業已辦理的出口退稅應進行補繳。

「按現行規定,除《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第四十三條規定的情形外,出口退運進境的商品均應徵收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此次出台的政策,有利於降低跨境電商企業出口退運成本,穩定企業出口預期,支持跨境電商、海外倉等外貿新業態發展。」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財稅政策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李旭紅說。

「這一政策將為跨境電商出口企業挽回不少退運成本,使企業減少後顧之憂,也將為跨境電商行業發展注入信心。」湖南至美通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張昊銥表示。

在具體操作上,根據公告,企業申請辦理進口免稅等手續時,需按要求提供有關證明材料。對於偷稅、騙稅等違法違規行為,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等規定處理。

「這項政策無疑將促進跨境電商行業更好發展。」在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許光建看來,推動政策落地落實,不僅需要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更需要跨境電商企業依法經營,嚴格按照政策規定享受稅收優惠。

近年來,為積極支持跨境電商發展,財政部出台了多項舉措。2022年2月,財政部等八部門發布公告稱,自2022年3月1日起,優化調整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清單,增加了滑雪用具等29項近年來消費需求旺盛的商品,新增商品一經上線就受到消費者青睞。同時,調整了清單備註的部分監管要求,與相關國際公約、進口管理辦法更好銜接,更加方便相關商品進口。

在許光建看來,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出台的優化調整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清單政策,以及此次出台的跨境電商出口退運商品稅收政策,充分考慮了跨境電商企業的訴求和利益,推動我國進出口稅收政策更加完善。(新華社記者 申鋮)

    頂圖:寧波舟山港穿山港區集裝箱碼頭。新華社

 

責任編輯: 高心雲
資料來源:  香港商報

2022年受理案件總爭議金額1272億元 深圳國際仲裁院躍居亞洲第一

 記者今日從深圳國際仲裁院獲悉,2022年該院多項重要指標位居全國第一、亞洲第一、全球前三,被《全球仲裁評論》評為2022年「重點關注的亞太區域國際仲裁機構」及「中國首選」。

 國際化水平全國領先

該院創下多個全國第一:其中,受理涉外案件總爭議金額420億元;個案最高爭議金額人民幣239.91億元(為中國迄今最大的仲裁案件);個案爭議金額在10億以上的案件數量為21個;受理涉外案件覆蓋國家和地區累計138個,均位居全國第一。

深圳國際仲裁院有關負責人表示,越來越多的中外企業認可深圳的國際公信力,選擇到深圳和諧化解商事糾紛,深圳作為全球性國際商事仲裁中心的基礎進一步夯實。據介紹,2022年,該院加快推進國際商事仲裁中心試點城市建設,全力打造中國式國際仲裁高質量發展的深圳樣板。

微信图片_20230131112819.jpg

2022年10月14日,深圳國際仲裁院「建立跨境仲裁協作和國際仲裁合作機制」改革實踐經驗被國家發展改革委列入向全國推廣的「借鑑深圳綜合改革試點首批授權事項典型經驗和創新舉措」。

在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營商環境建設方面,深圳國際仲裁院不僅與華南(香港)國際仲裁院進行「雙城兩院」建設,還在江門設立「深圳國際仲裁院江門中心」,並管理運作改制後的江門仲裁委員會,創新性實行一體化運作。

深圳國際仲裁院還依托中國(深圳)證券仲裁中心,促進全球金融創新中心城市建設;依托中國(深圳)知識產權仲裁中心,促進和保障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發展;依托海事仲裁中心,促進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

同時,深圳國際仲裁院持續優化招才引智格局,在深圳加快集聚不同法域的世界高端仲裁人才,加快建設國際一流仲裁人才隊伍。2022年2月21日,深圳國際仲裁院啟用新一屆仲裁員名冊。1547名仲裁員覆蓋全球114個國家和地區,境外仲裁員佔比36.78%,經濟特區仲裁員國際化水平在全國持續領先。

2022年減免仲裁費2.45億元

據悉,深圳國際仲裁院針對疫情率先推出助企紓困措施,2022年在6639宗仲裁案件中減免仲裁費2.45億元,佔受理案件數量的80%,直接減輕市場主體化解商事糾紛的成本。(記者 童越)

 

責任編輯: 高心雲
資料來源:  香港商報

海關總署:2022年中國進出口總值首破40萬億元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3日舉行新聞發布會,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呂大良在會上介紹,據海關統計,2022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42.07萬億元人民幣,比2021年增長7.7%。其中,出口23.97萬億元,增長10.5%;進口18.1萬億元,增長4.3%。

具體分析,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特點:

一是進出口韌性強、規模大。2022年,我國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40萬億元人民幣關口,在2021年高基數基礎上繼續保持了穩定增長,規模再創歷史新高,連續6年保持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國地位。分季度看,一、二季度進出口總值分別超過9萬億和10萬億元,三季度進出口總值增長至11.3萬億元,這是季度規模的新高點,四季度進出口總值繼續保持11萬億元的水平。

二是貿易夥伴結構優、增勢好。2022年,我國對東盟、歐盟、美國分別進出口6.52萬億、5.65萬億和5.05萬億元,分別增長15%、5.6%和3.7%。同期,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19.4%,占我國外貿總值的32.9%,提升3.2個百分點;對RCEP其他成員國進出口增長7.5%。

三是一般貿易增長快、比重升。2022年,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26.81萬億元,增長11.5%,占進出口總值的63.7%,提升2.2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5.25萬億元,增長15.4%;進口11.56萬億元,增長6.7%。同期,加工貿易進出口8.45萬億元,占進出口總值的20.1%。

四是外貿主體數量增、活力強。2022年,我國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59.8萬家,增加5.6%。其中,民營企業51萬家,增加7%,進出口21.4萬億元,增長12.9%,占進出口總值的50.9%,提升2.3個百分點。同期,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13.82萬億元,國有企業進出口6.77萬億元,分別占進出口總值的32.9%和16.1%。

五是主要產品供需穩、優勢足。2022年,我國機電產品進出口20.66萬億元,增長2.5%,占進出口總值的49.1%。其中,太陽能電池、鋰電池和汽車出口分別增長67.8%、86.7%和82.2%。同期,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4.28萬億元,增長8.9%,占出口總值的17.9%。其中,箱包、鞋和玩具出口分別增長32.6%、24.4%和9.1%。此外,原油、天然氣和煤炭等能源產品合計進口3.19萬億元,增長40.9%,占進口總值的17.6%;農產品進口1.57萬億元,增長10.8%,占進口總值的8.7%。

呂大良表示,總的看,2022年我國外貿實現了新的突破,進出口規模、質量、效益同步提升,成績來之不易。展望今年,當前我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外部環境動盪不安,世界經濟下行的壓力不斷加大,我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困難挑戰仍然較多。正視這些困難挑戰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變,今年經濟有望總體回升,要更加堅定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的信心。

 

責任編輯: 朱劍明
資料來源:  香港商報

粵高院公布涉港澳商事糾紛司法規則銜接審判指引

 12月29日,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公布了《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人民法院審理涉港澳商事糾紛司法規則銜接的指引(一)》,對跨境糾紛管轄、訴訟主體認定、簡化委託手續、送達法律文書、訴訟證據審查和域外法的查明及適用等訴訟規則銜接問題提出指導性意見。

《指引》明確,對內地和港澳法院均有管轄權的商事案件,香港或者澳門法院作出裁判後,當事人可以向內地法院申請認可和執行,當事人就同一爭議又向內地法院起訴的,內地法院可以裁定不予受理。

《指引》要求,要依法保護港澳地區的居民、企業等各類民事主體在內地法院參加訴訟的各項訴訟權利,為其參加訴訟提供各種便利。內地法院在審理案件中,可以登錄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官方網站查詢確認有關訴訟主體的基本情況。對粵港澳大灣區律師代理訴訟的,可直接認定其授權委託關係。

《指引》規定,香港和澳門法院的生效裁判、仲裁機構的仲裁裁決認定的事實,內地法院在審理同一事實中可予以確認,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或反駁的除外。

《指引》還明確,在橫琴、前海、南沙等地設立的港資、澳資等投資企業,在不違反國家法律基本原則前提下,可以協議選擇適用域外法解決合同糾紛。當事人申請香港、澳門具有相應領域專門知識的人在內地法院出庭陳述意見的,內地法院應依法准許。

法律界人士表示,《指引》以推進規則銜接為抓手,創新優化涉港澳商事案件管轄、法律適用、訴訟服務等多項機制,將有力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跨境商事糾紛的高效裁判,為打造一流法治化營商環境發揮重要作用。(記者 盧偉)

頂圖:深圳前海合作區人民法院ADR國際商事爭議解決中心

 

責任編輯: 林梓琦
資料來源:  香港商報

深圳徵信平台開發24款產品 助力小微企融資

記者近日獲悉,深圳地方徵信平台已完成24款徵信產品的開發,並與微眾銀行、寧波銀行深圳分行等多家銀行開展深入合作,助力小微企業融資取得顯著成效。

據悉,在人民銀行總行、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視下,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以下簡稱「深圳人民銀行」)持續推動地方徵信平台緊緊圍繞小微普惠金融需求,開展數據歸集共享和清洗治理,研發徵信產品,着力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不充分問題。截至11月末,深圳地方徵信平台完成37個政府部門和公共事業單位9.85億條涉企信用數據的歸集共享,實現深圳380多萬活躍商事主體全覆蓋。已推出24款徵信產品,累計服務小微企業9.07萬家,促成融資521.15億元,平均利率5.5%。

深圳市思商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鋰離子電池研發和銷售的企業,同時也是一家具備十餘項專利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由於上下遊客戶的賬期不一致,公司亟需流動資金周轉,但因為申請流程周期長、用款期限不靈活等原因,公司的融資過程並不順利。通過朋友的介紹,該負責人抱着試一試的態度在手機上進行了申請操作,僅幾分鐘便申請到了微業貸科創貸款。「沒想到申請流程這麼簡便,體驗非常好,銀行資金的快速到賬解決了公司的燃眉之急。感謝深圳徵信和微眾銀行,切實為我們小微企業着想,幫助我們解決融資難題!」深圳市思商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由衷感謝道。

據了解,深圳地方徵信平台依托海量的涉企信用信息,創新打造徵信產品,在助力銀行精準企業信用「畫像」,賦能銀行風險管控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微眾銀行將深圳地方徵信平台多維數據輸入微業貸科創貸款產品模型,結合銀行的其他數據,進一步豐富企業畫像,精準定位服務對象,有效提升審批效率,為深圳市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提供了全天候、全線上化、秒級審批的金融信貸服務。今年前11個月,深圳地方徵信平台已助力微眾銀行為34003家深圳企業進行授信,累計授信金額達452.30億元,其中,11月當月微眾銀行在深圳徵信平台調用13107家企業信息,完成授信4810家,合計授信61.32億元,為深圳市中小微企業發展源源不斷注入「金融活水」。

微眾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微眾銀行小微企業貸款是純線上自動化審批的信用貸款產品,深圳地方徵信平台數據可以支持我行系統全線上調用,秒級審批的應用需求,無需提供任何紙質材料,極大提高了小微企業貸款的便利性。」同時,他指出,深圳地方徵信平台社保數據產品時效性更高、顆粒度更細,對銀行實現企業的線上精準劃型非常有幫助——不僅能助力銀行更準確地識別小微企業並給予金融支持,又能滿足監管對企業劃型的要求,還可以減少人工錄入,改善客戶體驗。(記者 何瑋)

 

責任編輯:羅維維
資料來源:  香港商報

潘功勝:推動《外匯管理條例》修訂 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

據「中國外匯」微信公眾號1日消息,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在《中國外匯》2023年第1期發表文章《穩中求進、守正創新,做好2023年外匯管理工作》。

潘功勝表示,2022年的外匯市場令人難忘。我國外匯市場經受住了外部國際環境的多重挑戰,表現出較強韌性:國際收支基本平衡,2022年前三季度經常賬戶順差規模與同期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為2.4%,繼續處於合理均衡區間;外匯市場運行總體平穩,2022年前11個月,銀行累計結匯1.58萬億元人民幣,累計售匯1.51萬億元人民幣;人民幣匯率表現穩健,2022年人民幣匯率對美元指數波動的敏感性降低,貶值幅度低於非美發達經濟體和部分新興市場貨幣;外匯儲備規模總體穩定,截至2022年11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175億美元,成為國家經濟金融安全的穩定器和壓艙石。

文章指出,我國外匯市場穩健運行是堅持在黨中央對金融外匯工作集中統一領導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結果,體現了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成果,也與外匯政策持續發力、提質增效密切相關。

潘功勝表示,2022年,我們加大助企紓困力度,在全國推廣優質企業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政策,豐富跨境金融服務平台應用場景,積極服務企業管理匯率風險。我們加大外匯領域改革開放力度,便利境外投資者投資境內債券市場,完善境外機構境內發行債券(熊貓債)資金管理,深化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試點。我們加大防範化解外部衝擊風險力度,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和預期引導,保持對地下錢莊、跨境賭博等違法違規活動的高壓打擊態勢。我們加大外匯儲備經營管理力度,實現外匯儲備規模總體穩定。

潘功勝表示,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外匯管理部門將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紮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穩中求進、守正創新,圍繞穩定市場預期,着力提振市場信心,服務好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首先,積極實施有利於經濟平穩運行的外匯管理政策。堅持問題導向,實施更高水平的放管服改革、貿易投資便利化用匯、外資市場准入和國民待遇,穩預期、穩市場、穩信心,最大限度激發市場活動和潛能釋放,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外資穩存量擴增量。

其次,積極實施以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開放為重點的外匯管理政策。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方向,積極推動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和《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等高標準經貿協議下的跨境金融合作,通過增加高質量的外匯政策供給釋放外貿外資的潛在有效需求。推動《外匯管理條例》修訂,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切實提升外循環的質量和水平。

再次,積極實施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的外匯管理政策。堅持守正創新、提質增效,深化「數字外管」和「安全外管」建設,推動外匯科技自立自強。堅持底線思維,完善跨境資金流動監測預警和響應機制,保持對地下錢莊、跨境賭博等違法違規活動的高壓打擊態勢。推進外匯儲備經營管理能力建設,保障外匯儲備資產安全、流動和保值增值。

 

責任編輯:朱劍明
資料來源:  香港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