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務總局再曝4起涉稅違法案件 嚴查騙取留抵退稅行為

近期,稅務總局以及四川、大連、青島、福建、安徽、山東等地稅務部門相繼曝光多起騙取留抵退稅案件,保持對騙取留抵退稅違法行為「露頭就打」的高壓態勢。4月27日,稅務總局又公開曝光2起騙取留抵退稅案件、1起騙取稅費優惠案件、1起「黑中介」協助虛開發票案件,常態化打擊涉稅違法犯罪行為,持續優化稅收營商環境。

據悉,稅務部門依託稅收大數據,科學設置審核退稅風險指標,切實防範騙取留抵退稅風險,重拳出擊、嚴查重處虛開發票、隱匿銷項、虛增進項、虛假申報等騙取留抵退稅違法行為,特別是對惡意造假、團夥式虛開騙取留抵退稅的違法行為,會同公安等部門依法予以嚴厲打擊,並持續加大曝光力度,釋放嚴厲打擊惡意騙稅、維護稅法權威的強烈信號。

「對於不符合條件只為騙取稅費優惠進行『假申報』的企業,稅務部門一貫的態度是依法嚴厲打擊,這是十分必要的。」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法學會財稅法學研究會會長劉劍文認為,只有對那些騙取稅費優惠的不法分子以及從中出謀劃策的「黑中介」狠打嚴懲,才能確保符合條件的守法納稅人快享盡享稅費紅利。

劉劍文認為,從近期稅務部門密集曝光騙取退稅案件來看,稅務部門採取「技防+人防」的方式,依託稅收大數據,將風險防控嵌入留抵退稅辦理全流程,有效確保了疑點發現快、風險防得住、管理跟得上。

「今年大規模留抵退稅對稅務部門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一方面要快速把市場主體期盼的『及時雨』落到位,另一方面要精準把不法分子動起的『歪心思』防到位。」江西財經大學副校長李春根認為,稅務部門深入推進以「信用+風險」為基礎的新型動態監管機制,對惡意騙稅行為早發現、嚴查處,以精準監管推動了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的精準落地。

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院長白彥鋒指出,稅務部門此次對惡意騙取留抵退稅企業的打擊力度可謂空前,不僅要查涉案企業今年的稅收情況,還要查近3年稅收繳納情況;不僅要查增值稅留抵退稅,還要查其他各項稅費;不僅要追繳稅款、從嚴處罰,還要按規定把納稅信用等級直接降為D級,採取限制發票領用、提高檢查頻次等措施;不僅要查騙稅企業本身,還要延伸檢查其上下游企業,以掐滅團夥作案的念頭;不僅要給予行政處罰,涉嫌犯罪的,還要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相信這樣的打擊力度將對不法分子形成強大震懾。(記者 林彬彬)

責任編輯:朱劍明]
資料來源:  香港商報

首批11家機構入駐中新廣州知識城國際知識產權服務大廳

記者從廣東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獲悉,4月25日下午,「灣區建設 青年強國 全面開啟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新征程」知識產權宣傳周主題活動在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場國際會展中心舉行。為推動國內外各類知識產權要素和資源加速集聚整合,打通國內外創新主體尋找知識產權多元化專業服務的「最後一公里」,活動當天,中新廣州知識城國際知識產權服務大廳正式揭牌並對外開放服務。包括法國諾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新加坡盛凱知識產權公司、柳沈律師事務所、馬來西亞聯蔚賓大斯專利事務所在內的首批11家國際知識產權服務機構集中入駐服務大廳。
    據了解,按照「政府引導、公益服務、多方參與」的合作理念,服務大廳目前已與28家國內外知識產權服務機構開展業務合作,將為創新主體提供國際知識產權信息查詢、事務諮詢、申請代理等專業化服務。
    打造成為國際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灣區聚集地
    廣東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副主任謝紅在活動致辭中表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局)副局長藍偉寧也指出,廣州開發區作為廣州東進融合的橋頭堡,已經成為廣州乃至粵港澳大灣區實體經濟主戰場、科技創新主陣地、知識產權改革主引擎。在過去的2021年,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取得豐碩成果,推出二十項全國、全省首創清單,在全市發揮了示範引領作用。
中新廣州知識城國際知識產權服務大廳揭牌儀式。(通訊員供圖)
    法國諾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律師卜廣濤作為首批入駐服務機構代表發言,他表示,諾華將聯同其他海外知識產權機構,在國家、省、市、區知識產權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共同努力、攜手共進,依託國際知識產權服務大廳,為區內創新主體提供外國專利事務諮詢、專利代理、海外投資、預警和維權諮詢等服務,共同將中新廣州知識城打造成國際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灣區聚集地和全球跨境知識產權保護高地。
    與此同時,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公共服務與展示空間也在活動現場正式揭牌。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Support Center,簡稱TISC)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展議程框架下的合作項目,啟動於2009年,旨在向發展中國家的創新者提供依託本地的優質技術信息和相關服務,幫助其開發創新潛能並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知識產權。截至2021年,WIPO已經在超過8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超過1200家TISC。
    在活動現場,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董事長秦海鷗發布了「廣州開發區2021—2022年知產權助力科創企業上市項目」 相關企業與服務機構名單。雲舟生物科技(廣州)有限公司等103家企業和廣州超凡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等14家服務機構上榜。據悉,這已經是該項目實施的第三期工程,此次服務全面升級,計劃普惠服務1000家以上培育企業、精準服務100家以上潛力企業、深度服務40家以上重點企業,目前已完成區內1504家培育企業的科創屬性初篩,並為每1家企業出具1份《科創屬性評價報告》,就此次上市服務的廣度和深度而言,可以說是全國首創。
    此外,「2022粵港澳知識產權公益廣告大賽」、「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人才發展大會暨人才供需對接系列活動」也正式啟動。活動將圍繞「十四五」規劃,大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集聚,以專題論壇的形式探討知識產權人才與灣區發展、知識產權教育與人才培養、知識產權人才與企業發展、知識產權保護與國際貿易安全等相關話題。同時還將以資源匯聚、精準對接為目標開展人才供需對接活動,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人才供需對接」交流平台,集聚高校、企業、專業機構知識產權人才資源,實現人才供需定向對接。
    會上還舉行了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青年發展論壇,邀請了三位來自粵港澳三地的代表嘉賓分別從服務機構、律所及企業的角度,共談知識產權青年人才的發展問題,分享交流青年人才的培養經驗。論壇以線上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共吸引超1.5w人次關注。(記者 徐紅 通訊員  蘭夢媛)
頂圖:首批國際知識產權服務機構集中入駐儀式。(通訊員供圖)
責任編輯:郭昕玥]
資料來源:  香港商報

廣交會見證中國與世界合作共贏態度始終如一

1957年4月25日,首屆廣交會在廣州拉開帷幕。至今,廣交會歷經60多年風雨,從未間斷,成為中國外貿的晴雨表和風向標,見證了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當年,廣州輕工業品進出口公司(現廣州輕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外貿業務員梁永淞身着整潔的中山裝,一大早騎著自行車來到廣州中蘇友好大廈——首屆廣交會舉辦地。

「心情很激動,一起參加廣交會的同事也姓梁,我們『二梁』不斷迎接前來諮詢的客商。當時,我隨身带着鋼筆、合同、印章等,當場簽合同。」梁永淞至今仍記得現場簽下的第一單,是與新加坡一家公司簽下輪胎代理權,後來成為長期合作夥伴。

從中蘇友好大廈、僑光路陳列館、起義路陳列館,到流花路展館、琶洲展館,廣交會展館經過四次遷址,展館建築面積由創辦初期的1.8萬平方米,發展到現在已超過了110萬平方米。

如今,位於廣州琶洲地區的廣交會展館四期項目正在日夜趕工建設,近日鋼結構工程全面封頂,預計將於2022年秋交會正式投入使用。屆時,廣交會展館總建築面積將增至162萬多平方米,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會展綜合體之一。

藉助廣交會平台,中國無數企業成功走向海外,開拓國際市場。廣東四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這家潮州地區的陶瓷巨頭,自1989年首次參加廣交會以來,該公司總經理蔡鎮通每逢廣交會舉辦都會坐鎮指揮。

憑藉多品類、高品質優勢,四通陶瓷成為廣交會上海外採購商的「寵兒」,企業展位經常被圍得水泄不通,訂單如雪片般飛來。十几年前該公司年產值就達到了數億元人民幣。

據廣交會新聞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20世紀60年代中期,廣交會出口成交占全國外貿年出口總額的30%以上,1972年、1973年,佔比均超過50%,撐起了中國外貿出口的「半壁江山」。2005年春交會起,每屆成交約300億美元。

2007年春季第101屆廣交會起,廣交會轉變為進出口雙向交易平台,增設進口展區。

在全球疫情蔓延、世界貿易受到嚴重衝擊的情況下,第127屆至第129屆廣交會相繼在網上舉辦。2021年,第130屆廣交會首次線上線下融合舉辦。

「線上辦展是數字經濟發展大趨勢、大背景下的必然要求,也是應對疫情的務實選擇。」繼續在線上舉行的第131屆廣交會上,中國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王受文表示,廣交會網上舉辦,突破時空限制,讓廣大客商足不出戶「買全球、賣全球」。

第131屆廣交會上,2.55萬家參展企業累計上傳展品305.21萬件,共有228個國家和地區的53.6萬境外採購商注觀展;廣交會全球合作夥伴達到170家,進一步拓展全球合作夥伴和外貿朋友圈。

廣交會新聞發言人、中國對外貿易中心副主任徐兵認為,本屆廣交會架通雲上橋樑,為推動貿易高質量發展、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促進世界經濟復蘇作出了積極貢獻。

「廣交會不僅讓中國製造和中國品牌走向全球,也為各國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便利渠道,讓世界共享中國發展機遇。」法國里昂大區工商會副會長讓·穆冉說。

走過一個多甲子,從實體到線上,再到線上線下融合辦展,廣交會展示了中國製造的魅力,也彰顯了中國對外開放的決心,以及始終如一與世界合作共贏的態度。(中新社記者 程景偉)

[責任編輯: 程向明]
來源: 香港商報

http://www.hkcd.com/hkcdweb/content/2022/04/26/content_1339988.html


廣東高院發布保護商業秘密典型案例 包括秘密下載軟件原始碼

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21日發布一批保護商業秘密典型案例。數據統計,2019年至2021年,廣東法院共審結各類保護商業秘密案件566件,其中,刑事案件71件,民商事案件495件。

廣東高院在當日公布的典型案例中,有4個民事、2個刑事案件,涉及信息傳輸、計算機軟件、製造業、進出口貿易、新能源等行業商業秘密的保護。這批案例涉及的侵犯商業秘密行為包括秘密下載軟件原始碼、披露家用電器發明專利技術、非法使用具有重要商業資源信息、竊取新能源技術參數、盜取智能終端電路原理圖及通訊技術設計方案等。

其中,在「維諦公司訴李某亮、貝爾公司侵害技術秘密糾紛案」中,維諦公司系提供供配電方案的國際知名企業,EPM軟件和EXS軟件是維諦公司專門為其特定UPS產品所獨立開發的軟件系統,並將兩款軟件系統的開發計劃、方案等過程文件及原始碼等開發成果作為公司的核心機密進行管理。

李某亮在維諦公司任職期間,以他人名義成立貝爾公司,並教唆、引誘維諦公司其他員工通過U盤啟動等方式將上述軟件的相關原始碼秘密下載並帶出維諦公司,通過微信、郵件等方式披露給李某亮,並使用於貝爾公司的軟件產品。維諦公司向法院起訴,請求判令李某亮、貝爾公司停止侵權,並賠償經濟損失及合理維權開支100萬元。

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生效判決認為,維諦公司提交充分證據證明其對涉案軟件原始碼通過硬件物理隔離及軟件技術手段採取了保密措施,並充分陳述該技術信息與公知領域相關信息的區別所在,同時通過大量證據合理表明其商業秘密被侵犯。

此外,「美的公司訴劉某斌、第三人志高公司侵害技術秘密糾紛案」中,法院根據技術特徵比對確認被告侵害美的公司技術秘密,認定使用他人技術秘密申請發明專利構成不正當競爭,判處賠償原告損失80萬元;「番高公司訴格霖公司、彭某泉、馮某儀侵害商業秘密糾紛案」中,關鍵客戶信息作為重要商業資源,法院認為是商業秘密予以保護。

[責任編輯: 楊穎婕]
來源: 香港商報

建設成效顯著 去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約12.6萬億

廣東正全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雙區」以及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攜手香港、澳門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在19日舉行的廣東省「雙區」建設新聞發布會上,廣東省發改委主任、大灣區辦主任鄭人豪在談到大灣區建設時透露,2021年大灣區經濟總量約12.6萬億元(下同:人民幣),比2017年增長約2.4萬億元;進入世界500強企業25家,比2017年增加8家;廣東省現有高新技術企業超6萬家,其中絕大部分都在粵港澳大灣區,比2017年淨增加了2萬多家。

 三地科技創新資源集聚 粵區域創新能力連續五年全國居首

建設國際科創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最重要領域之一,當前,粵港澳推進協同創新,三地科技創新資源加快集聚,推動創新載體沿廣深港、廣珠澳「兩廊」和深圳河套、珠海橫琴「兩點」布局,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影響力顯著增強。

在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大灣區已布局了國家實驗室,即深圳的鵬城實驗室和廣州實驗室。此外,大灣區還建有10家廣東省實驗室、3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2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在吸引國外高端人才到粵港澳大灣區從事科技創新方面,廣東正全面落實大灣區個人所得稅15%的優惠政策,截至2021年底,已經共受理申請人數超過2萬人,申請補貼金額超過55億元。

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梁勤儒以數據展示了大灣區創新成果:2021年,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排名連續五年蟬聯全國第一;大灣區的孵化器、眾創空間全國最多;2021年廣東研發經費支出超3800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GDP)比重達3.14%;廣東發明專利有效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重要的創新指標位居全國首位;「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蟬聯全球第二位。

 「灣區通」工程實現三地「軟聯通」

為助力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不斷深化,廣東正着力推進「灣區通」工程,以實現大灣區營商環境持續優化,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有序推進,職業資格認可、標準銜接範圍持續拓展,港澳居民來粵生活發展更加便利。

鄭人豪介紹說,在營商環境方面,廣東基本實現與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目前港澳企業在法律、會計、建築等領域投資營商享受國民待遇;隨着「深港通」、債券「南向通」、「跨境理財通」等措施落地實施,大灣區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有序推進;3000多名港澳專業人士取得內地註冊執業資格;首批「灣區標準」清單制定,涵蓋食品、粵菜等23個領域70項標準;「港澳藥械通」試點實施;大灣區內地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可按規定使用已在港澳上市的藥品和醫療器械;隨着「灣區社保通」政策落地,截至2021年底,港澳居民在粵參加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累計達27.92萬人次。

目前,大灣區(內地)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港澳居民政策落實落地,累計超過1000人次的港澳居民報考,首批考取港澳居民已聘用到崗。廣東建成「1+12+N」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體系,累計孵化港澳項目超過2300個、吸納港澳青年就業達3400餘人。

「軌道上的大灣區」加快形成

如果說,「灣區通」工程實現三地「軟聯通」,那麼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則是實現粵港澳三地「硬聯通」,其中大灣區的軌道交通建設就是其中的重要成果。

隨着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等標誌性工程建成運營,大灣區鐵路運營里程近2500公里,「軌道上的大灣區」加快推進,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

為破解珠江東西兩岸的交通瓶頸,目前,大灣區已建成4條公路跨江通道以及1條鐵路通,在建4條,分別是佛莞城際鐵路、獅子洋通道、深江鐵路、深中通道。此外,「十四五」期間規劃建設2條,分別是蓮花山通道、中南虎城際,遠期規劃1條為大型的綜合性通道(伶仃洋通道)。

在談到「軌道上的大灣區」建設時,鄭人豪表示,現在粵港澳大灣區里鐵路運營的歷程已經超過2500公里,其中高鐵里程1430公里,以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和澳門為兩點中心,現在出省通道在建和建成的已經有8條高鐵。他透露,近期,廣東還將在「十四五」時期要建成汕頭往漳州的350公里時速的高鐵;目前正在全線建設深圳經江門,過江以後貫通從廣州也同時在建的到湛江的350公里時速的高鐵,預計2024年底可以開通;廣東還在修建從深圳過江往南寧的高速鐵路,並加快推動廣州-清遠-湖南永州的350公里時速的高鐵;同時,廣東將貴廣高鐵由原來是250公里提速到350公里。

在大灣區內部,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內部珠三角核心的9個市已經有城際鐵路運營里程476公里,有12個城際鐵路項目在加快建設,在建的城際鐵路里程362公里。

軌道交通建設是大灣區質量生活方式的體現,廣東的目標是,預計到2025年,大灣區鐵路運營及在建里程達到4700公里,大灣區內地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到1700公里;遠期到2035年,大灣區鐵路運營及在建里程達到5700公里,覆蓋100%縣級以上城市。 (記者黃裕勇)

[責任編輯: 楊眉]
來源: 香港商報

廣東省電子居住證將於6月1日在全省範圍正式啟用

為更好地保障流動人員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等合法權益,便利流動人員申領廣東省居住證,近日,廣東省公安廳發布《關於啟用廣東省電子居住證的公告》。廣東省公安廳決定於2022年6月1日起在全省範圍正式啟用廣東省電子居住證(深圳市除外),居民可以登錄「粵省事」或「粵居碼」(「粵治安」)等微信小程序申領和使用廣東省電子居住證,無需領取實體證件。

對需要使用實體證件的老年人等,可以自願申領實體證件。廣東省電子居住證與廣東省居住證實體證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具備同樣服務功能。

流動人員在廣東省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符合有合法穩定就業、合法穩定住所、連續就讀條件之一的,可以按照規定申領廣東省電子居住證,與目前實體證件申領條件一致。

廣東省電子居住證出示時有兩部分內容,一是持證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別、民族、身份證號碼、相片、戶籍所在地、現居住地址、有效期限;二是持證人的「粵居碼」,用證部門可以通過掃碼快速核驗真偽,在持證人授權下,用證部門可以聯網下載居住證電子證照加注件存檔。

責任編輯: 楊穎婕]
資料來源:  香港商報

美元霸權收割全球財富 向全球轉嫁經濟危機

美國利用其在全球貨幣市場的主導地位,通過一輪輪貨幣政策周期,輔以激化地區矛盾造成經濟動蕩,向全球轉嫁經濟危機,如「吸血鬼」一般肆無忌憚地在全球收割財富。這恰如美國尼克松政府時期財政部長康納利所言:「美元是我們的貨幣,卻是你們的麻煩。」俄烏衝突發生以來,這一幕再度在全球上演。

在成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之後,美國對美元霸權的濫用從未停止。每當面臨重大經濟危機,美國往往以大規模舉債印鈔的方式應對,這種利用美元低成本融資刺激經濟的方式,本質上是以美元所處的優勢地位強行向別國借錢。然而,當美元流動性過剩疊加經濟復蘇預期導致全球通脹后,美聯儲加息收緊貨幣政策的操作又會擴大美國與其他各國的利率差異,吸引國際資本向美國國內回流,並導致全球資金面緊張和利率水平上升。

在這種情況下,其他國家和地區特別是經濟結構相對脆弱的經濟體往往陷入兩難處境。本币跟隨美元升值,國內經濟增長會面臨巨大壓力。如果不跟隨美元,則可能出現嚴重的資本外流。在此過程中,許多國家無力抵禦美國貨幣政策收緊带來的衝擊,出現金融危機和經濟動蕩,資產價格暴跌,美國則趁機「抄底」,收割其財富。

俄烏衝突發生后,全球資本市場動蕩加劇,能源價格大幅攀升,進一步推高全球通脹水平。當地時間3月16日,美聯儲宣布將基準利率上調至0.25%至0.5%區間。這是美聯儲自2018年12月以來首次加息,也開啟了對其他各國的又一次財富收割。分析人士認為,美國對俄烏衝突不斷火上澆油,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加劇金融市場動蕩,進而重振因貨幣超發而萎靡不振的美元。

歷史上,美國的這一手法屢屢得逞。上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陷入滯脹,開始實施寬鬆貨幣政策。在低利率資金誘惑下,拉美國家大力借債發展經濟,10年時間內債務總額攀升15倍。隨着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國際資本開始大量流出拉美地區,回流到美國。由於利率水平大幅提高,依靠借債發展的拉美國家逐漸無力償還債務,債務危機全面爆發,各類資產價格暴跌。隨後美國資本便殺了個「回馬槍」,趁機抄底,拉美地區則因此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霸權思維注定不得人心。越來越多國家意識到將其外匯儲備投資多樣化的必要性,意識到減少對美國主導的金融秩序依賴的必要性。美國利用美元霸權不斷收割他國財富,消耗的是自身信用,終將有淒涼的那一天。(郭 言)

責任編輯: 程向明]
資料來源:  香港商報

【金融瞭望】人民幣全球支付系統快速成長

人民幣國際化工程雖然啟動已有近20年時間,但人民幣與歐元和美元的差距仍然十分巨大,目前人民幣與歐元、美元相比還不是一個級別的國際貨幣,人民幣要追趕歐元、美元還有大量基礎性工作需要加強和鞏固,因為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系統性工程,不僅需要強大的中國經濟作為後盾支撐,而且還必須有健全的國際金融配套設施作為依託,更為重要的是,國際金融機構、國際投資者、國際間政府機構、國際企業、國際金融市場乃至境外普通人士要充分認可和接受人民幣,只有同時具備了以上三個方面的條件,人民幣才能真正成為國際硬通貨,才有可能趕上歐元,甚至比肩美元。

目前,人民幣在國際上的認知度還很低,尤其是人民幣進入國際金融市場的金融配套設施還很不完善,國際上使用人民幣還存在着很大的障礙,人民幣國際流通的便利性還很不夠,所以我們看到,儘管中國經濟的體量已經成為世界第二,而且中國經濟趕超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指日可待,但人民幣的國際地位還十分低下,人民幣雖然是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但佔全球支付貨幣比重始終徘徊在3%左右,人民幣在全球儲備貨幣中的地位也大致相當,根本沒有資格和美元與歐元相提並論。因此,加強人民幣國際化的一系列基礎配套工程建設顯得十分迫切。

縱觀美元的發展史,我們能夠從中獲得很多經驗和啟示,其中之一就是美元在全球構建了兩大遍及世界各地的跨境支付系統。美元之所以能夠稱霸世界且經年日久,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美元擁有SWIFT(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和CHIPS(紐約清算所銀行同業支付系統)這兩大全球性支付系統。通過這兩大支付系統,使得美元能夠在國際上暢通無阻,在國際經濟領域如魚得水,能夠覆蓋到世界每一個角落。如果把美元比作車輛,那麼,SWIFT和CHIPS就是四通八達且暢通無阻的高效路網設施,有了強大的金融路網基礎設施配套,美元就有條件在世界各地自由流通。

CIPS業務增長速度遠大於SWIFT

同樣,建立起通達世界各地的強大的人民幣境外支付系統,也是人民幣實現國際化目標最終趕超歐元比肩美元的不可迴避的重大課題。事實上,在這方面,我們國家早有先見之明,已經作出了布局。早在2012年,國家就決定建立人民幣的跨境支付系統(英文簡稱CIPS),到了2015年這個系統的第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到了2018年,這個系統的第二期工程也投入了使用,到目前為止,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的業務已經遍及100多個國家,直接和間接參與到CIPS系統裏面來的機構、企業和國際組織已經超過1280多家,從2012年到現在,ClPS的發展速度非常之快令人稱奇,這意味着人民幣國際化所必須依託的最重要基礎金融設施不僅已經建立起來,而且正在快速的發展壯大。

經過十年的建設,CIPS達到什麼樣的水準呢?據悉,目前CIPS系統每天所處理的跨境交易資金清算規模約為500億美元規模,雖然這一清算規模較SWIFT的每天處理4000億美元的數字相去甚遠,但CIPS的業務增長速度卻遠遠大於SWIFT。2021年,CIPS處理的業務量暴增逾50%,而SWIFT只增加了11%,如果按最理想的這個增長速度能夠持續下去,那麼,五年後CIPS的資金清算量就能夠達到SWIFT超七成的規模。有專業人士預測,保守估計,十年內CIPS也能夠發展成為與SWIFT同級別的競爭對手,達到SWIFT交易規模的三成甚至五成是完全可能的。也正是由於看好CIPS的發展前景,2021年1月SWIFT聯手中國人民銀行清算總中心等機構在北京成立了金融網關信息服務有限公司,旨在抓住日益擴大的人民幣跨境支付結算規模,以及即將到來的人民幣數字貨幣時代機遇。人民幣全球支付系統正在快速擴張和成長,這將為人民幣最終成為國際硬通貨創造良好的金融基礎條件。(顏安生)

責任編輯: 楊穎婕]

減稅政策再加碼 首批4000億留抵退稅專項資金已下達

3月21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確定實施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安排。22日,財政部、稅務總局隨即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大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政策實施力度的公告》。2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王道樹介紹增值稅留抵退稅有關情況。

許宏才在國新辦吹風會上表示,按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部署要求,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全年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其中,實行大規模退稅是主要措施,全年留抵退稅約1.5萬億元,就是2.5萬億元當中有1.5萬億元是增值稅的留抵退稅。22日發布的《公告》明確這項政策的具體措施和操作辦法,確保該退的稅款能盡快退到企業賬上。同時財政部下達了首批支持小微企業留抵退稅專項轉移支付4000億元。

許宏才介紹,在2018年以前主要處理方式是結轉下期抵扣,2019年以後對先進製造業增量留抵稅額予以全部退稅,對於其他行業設定了一定條件,滿足條件的增量留抵稅額按一定比例退稅。今年對留抵稅額提前實行大規模退稅。他表示,如果把今年的留抵退稅政策跟以往的政策作一個比較,應該有幾個特點:一是提前退付,而不是結轉下期抵扣;二是存量退稅,不是增量留抵;三是擴大範圍,擴大到所有製造業和小微企業等行業企業;四是保障實施。

2022年實施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安排具體包括,一,優先支持小微企業,加大小微企業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力度。對所有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一次性退還存量留抵稅額,並放寬增量留抵退稅條件,將增量留抵稅額退還比例由60%提高到100%。同時,在退稅進度上優先安排小微企業,對小微企業存量留抵稅額在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還。

其次是重點支持製造業等行業,全面解決製造業等行業留抵稅額問題。加大製造業等行業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力度,此前,對於先進製造業按月全額退還增量留抵稅額,這次將範圍擴大到全部製造業,以及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等行業,並在今年年底前一次性退還這些行業的存量留抵稅額。

三是中央提供財力保障,確保退稅及時退付、「三保」足額保障。財政部在按現行稅制負擔50%退稅資金的基礎上,再通過安排1.2萬億元轉移支付資金支持基層落實退稅減稅降費和保就業保基本民生等。許宏才介紹,具體通過三個專項來安排,其中,對新增留抵退稅中的地方負擔部分,中央財政補助比例平均超過82%,並向中西部地區傾斜。財政部明確了專項資金分配備案、預算下達、資金調撥等管理要求,將專項資金納入直達資金範圍,實行動態監控,既確保及時足額退付留抵退稅資金,也防止專項資金閒置挪用。要求省級財政部門在分配專項資金時充分考慮各縣區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方案,增強縣區財力保障,兜牢兜實「三保」底線。

在許宏才看來,上述政策實施後,所有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以及製造業等六個行業的增量和存量留抵稅額問題將得到徹底解決,縣區落實新增留抵退稅和其他減稅降費的實際減收預計能夠補齊,有力保障縣區財政平穩運行。

許宏才強調,2022年大規模留抵退稅政策,是實施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的最重要內容,通過退給企業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能夠直接為企業提供現金流,促進其加快技術改造、設備更新,能夠有效提振市場主體信心、增強發展內生動力、推動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既能夠應對短期經濟下行壓力,又有利於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既惠企助企,又能夠推進稅收治理體系現代化。應當說,具有一舉多得的政策效應」。(記者 張麗娟)

責任編輯: 趙桐曲]

兩部門發文再為小微企減稅

財政部、稅務總局18日發布進一步實施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對小型微利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超過100萬元但不超過300萬元的部分,減按25%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按20%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

    小微企業所得稅徵收減半

今年總理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對小微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100萬元至300萬元部分,再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此次是對政府工作報告的落實。經濟學家任澤平向記者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從減稅政策來看,強化了對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除此之外,去年提出將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起徵點由月銷售額10萬元提高到15萬元,今年在此基礎上擴大適用範圍,對小規模納稅人階段性免徵增值稅;改進增值稅留抵退稅制度,優先安排小微企業在6月底前一次性退稅。任澤平認為,後期利好小微企業的減稅政策還會陸續有來。

    助小微企業應對外部危機

在此次宣布對小微企業所得稅減半徵收之前,3月初,財政部與稅務總局宣布小微企業可在50%稅額幅度內減徵「六稅兩費」。短短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裏就連續兩次出台為小微企業減負的舉措。

之所以在短時間內連續出台減負措施,工銀國際研究部主管程實認為,是因為俄烏衝突對大宗商品價格走勢帶來極大擾動,外需的不確定性加大,使得小微企業面臨較大外部挑戰,同時內部又面臨消費復蘇乏力的挑戰。

一位不願署名的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今年除了疫情比去年緊張外,外圍不確定因素也比去年增多,比如烏克蘭局勢和美聯儲加息等,近來部分中小微企業持續面臨較大的經營困境,盈利狀況不佳,不少中小型製造企業面臨破產危機,還有一些外貿企業訂單大幅減少, 面臨更為複雜的競爭環境,也需要國家出手。

程實表示,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留抵退稅約1.5萬億元,退稅資金全部直達企業。2021年中國財政存款處於超5萬億元高位,加上特定金融機構和尅機構上繳近年結存利潤,可在財政資金直達機制下,進一步加大直達機制的資金規模,落實好1.5萬億元留抵退稅政策,改善企業現金流,幫助中小微困難企業渡過難關。(記者 童越)

11.png

[責任編輯: 朱劍明]
資料來源:  香港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