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察】中國吸收外資量增提質
商務部12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仍是全球最大的外資流入國。2021年前兩個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 1767.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31.5%;折合260.7 億美元,同比增長 34.2%。觀察人士認為,今年前兩個月中國吸收外資總額已超過疫情發生前的2019年前兩個月的水平,不僅量增,而且提質。
前兩月服務業同比增近五成
今年前兩個月中國吸收外資增幅明顯,一部分原因是去年前兩個月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國實際使用外資回落明顯。數據顯示,2020年前3個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2161.9億元人民幣。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前兩個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已明顯高於疫情發生前的 2019 年。2019 年 1-2 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1471.1億元人民幣,折合216.9億美元。今年前兩個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比 2019 年前兩個月增長了296.5億元或20.15%。該幅度足以說明中國市場對外資的吸引力有多強。
中國實際使用外資不僅量增,更做到提質。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就強調,「增設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制定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今年前兩個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的情況,從行業看,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1417.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8.7%,佔全國實際使用外資的80.2%。其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分別增長54.1%、45.6%、70.3%。從來源地看,更加廣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東盟、歐盟實際投資同比分別增長26.2%、28.1%、31.5%(含通過自由港投資數據)。從區域分布看,中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吸收外資分別增長32.3%、11.1%、50.9%。
穩外資仍面臨較多不確定性
目前中國正處於構建雙循環新格局的起點,需要進一步加大吸引外資,引進技術和人才,促進國內外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和價值鏈協調配合,推動中國經濟增長、技術升級和邁向價值鏈上游。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 「促進外貿外資穩中提質」 「促進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依法保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 。這些舉措都利於加強穩外資。
觀察人士分析,今年穩外資工作仍面臨較多不確定性,疫情發展和全球經濟復蘇均存在不確定性,而且各國引資競爭越發激烈。聯合國貿發會議預測,2021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將在2020年下降42%的基礎上進一步下降 5%-10%。美國拜登政府無意取消對華關稅,中美經貿摩擦也將對中國吸引外資帶來不確定性。因此,2021 年中國將發揮好各類開放平台的作用,吸引更多外部優質要素資源促進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
香港商報評論員 王長久
相關消息
東莞松山湖獲批「科創中國」試點園區
2021 年 6 月 3 日
何立峰: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
2021 年 6 月 1 日
粤港澳大湾区至东盟国际班列首发
2021 年 5 月 25 日
南京至荷兰蒂尔堡中欧班列首发
2021 年 5 月 10 日
廣東發布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專利導航成果
2021 年 4 月 30 日
香港蟬聯亞太區最昂貴零售街區榜首 廣州體育西及珠江新城逆市增長
2021 年 4 月 24 日
大灣區·大未來】滙豐集團全球大數據的「家」在佛山
2021 年 4 月 20 日
廣東50餘萬家企業「上線用雲」
2021 年 4 月 18 日
穗首個「未成年人法律服務平台」在南沙成立
相關消息
個人破產實施首月 深圳中院共收到260件破產申請
2021 年 4 月 12 日
深圳公積金改革:非按月發放的勞動報酬不再強制納入繳存基數
2021 年 4 月 7 日
廣東將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立法進程
2021 年 4 月 2 日
廣東首次採用遞補機制遴選出員額法官人選
2021 年 3 月 31 日
深圳法治又推創新舉措:以「中立評估」推動「源頭治理」
2021 年 3 月 26 日
廣州增城:創新招商方式 客商接踵而來
2021 年 3 月 26 日
大灣區規則銜接及機制對接成法治實踐熱點
2021 年 3 月 24 日
廣東銀保監局:通過貸款中介違規套取貸款購房或被追究刑責
2021 年 3 月 17 日
【數說十三五】十組稅收數據印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
李克強總理在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記者從國家稅務總局得到的十組稅收數據,就充分反映了這一點。
五年新增減稅降費合計超7.6萬億元 宏觀稅負逐年下降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曬出2020年減稅降費成績單,全年為市場主體減負超過2.6萬億元,其中減免社保費1.7萬億元。稅務總局統計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五年新增減稅降費規模合計超過7.6萬億元。
「十三五」時期,黨中央、國務院精準實施經濟逆周期調節,有序推出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2016-2018年,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簡併和降低增值稅稅率、提高個稅減除費用標準等。2019年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2020年又出台7批28項稅費優惠政策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隨著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落實落地,2016-2019年,我國宏觀稅負(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佔GDP比重)分別為17.47%、17.35%、17.01%和16.02%,2020年進一步降至15.2%,比「十二五」末2015年的18.13%降低近3個百分點。
支持創新減稅累計超2.5萬億元 培育壯大新動能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十三五」時期,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近年來,支持科技創新的稅收政策不斷優化完善,稅收鼓勵創新的力度不斷加大,有力促進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引導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為助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稅收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我國鼓勵科技創新稅收政策減免金額年均增長28.5%,五年累計減稅2.54萬億元。稅收優惠更多惠及製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製造業、信息傳輸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三大行業享受減稅額合計佔比近九成。
從細分數據來看,全國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的企業戶數由2015年的5.3萬戶提升至2019年的33.9萬戶,五年間擴大了5.4倍;減免稅額由726億元提升至3552億元,2020年達到3600億元,年均增長37.8%。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力度持續加大,有效激發了企業研發投入力度和創新活力,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投入經費從2015年的1.42萬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2.44萬億元,年均實現兩位數增長,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
「十三五」時期,包括稅收優惠在內的各項政策扶持力度的持續加大,有力促進新經濟新動能蓬勃發展,推動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稅收數據顯示,數字經濟相關行業快速成長,2016-2020年,稅收年均增長7.2%,快於全國總體水平3個百分點。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等「四基」產業龍頭企業銷售收入從2017年的1.09萬億元增加至2020年的1.47萬億元,年均增長10.8%。我國高技術產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21.3%,高於全國總體水平5.1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服務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28%,高於全國總體水平11.8個百分點。
綠色稅收體系不斷完善 重點稅源企業綜合能耗強度下降6.6%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總結了「十三五」時期我國綠色發展的成效,指出我國污染防治力度加大,資源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在推動綠色發展的過程中,綠色稅收體系發揮著重要作用。「十三五」以來,聚焦落實新發展理念,我國加快推進資源稅和環境保護稅改革,促進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企業清潔節能生產,並先後出台支持減排稅收減免、設備投資稅收抵免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引導企業加大綠色投入、主動綠色轉型,推動綠色產業加快發展,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2016年7月,資源稅從價計徵改革全面推開,建立稅收與資源價格直接掛鈎機制,更好發揮了稅收調節功能,促進了資源合理開發和可持續利用。「十三五」時期資源稅收入共7509億元,比「十二五」時期增長62.3%,其中2020年為1755億元,比2015年增加720億元,年均增長11.1%。特別是水資源稅改革優化了用水結構,有效抑制地下水超采。2020年,北京、河北等10個試點省份取用地下水水量佔總水量的比例為33.5%,比改革前2016年的41.5%下降8個百分點;試點省份2020年超採區地下水計稅取水量較2016年下降19.3%;改革以來,試點省份超過8000戶納稅人不再抽采地下水,轉用地表水或自來水,關停自備井超過1.4萬餘眼。
新開徵的環境保護稅建立了「多排多徵、少排少徵、不排不徵」的稅收調節機制,並對低標排放、集中治理給予稅收減免激勵,有力促進生態環境改善和綠色發展。自2018年開徵至2020年,環境保護稅累計完成631.5億元。2020年,繳納環保稅的納稅人主要大氣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較改革前2017年分別下降42.5%、28.7%;主要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較改革前2017年分別下降54.5%、35%。
稅收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全國落實包括環保設備在內的投資抵免政策減免企業所得稅金額從2015年的23.3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33.5億元,2020年預計達到35億元,年均增長8.5%。該政策有效引導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和環保設備的投入,2017年以來全國企業購買環保設備發票金額年均增長14.6%。支持減排稅收優惠減稅金額2019年增長7.2%,2020年增長6%,與此對應,全國重點稅源企業的綜合能耗強度(每標準煤/營業收入)同比下降6.6%,一增一降反映引導環保的稅收減免政策正向激勵作用逐步體現,有效發揮了稅收槓桿在控制污染物排放方面的積極作用。
扶貧幫困的稅收優惠年均增長超30% 助力決勝脫貧攻堅成效顯著
「十三五」時期,稅務部門聚焦易地扶貧搬遷、貧困人口就業、扶貧捐贈等脫貧攻堅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不斷加大稅收政策支持力度,充分釋放減稅降費紅利,支持脫貧攻堅稅收優惠政策減免金額從2015年的263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742億元,2020年達到1022億元,年均增長30.6%,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積極貢獻稅收力量。
在各項精準扶貧政策助力下,脫貧攻堅成效顯著,貧困地區經濟加快發展。從增值稅發票數據看,2016-2020年,832個已摘帽國家級貧困縣企業銷售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年均增速達14.6%。其中,2016-2018年增速分別為18.6%、11.7%和8.5%,2019年增速提升至18.7%,2020年雖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仍保持15.9%的水平,比全國企業平均水平高9.9個百分點,反映已摘帽貧困縣企業發展態勢良好。
稅收數據顯示,扶貧龍頭企業發展勢頭良好,2016年以來,扶貧龍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年均增長43.9%,戶均實現利潤額從2015年的108萬元擴大至2020年的673萬元;企業銷售利潤率從2015年的10.4%提升至2020年的15.4%,其中製造業、批發零售業分別從9.5%、3.3%提升至9.9%和4.3%。從年盈利超千萬元的扶貧龍頭企業數量看,2020年戶數是2015年的5.1倍。
新辦涉稅市場主體年均增加超千萬戶 創業活力有效激發
近年來,大規模減稅降費疊加深化「放管服」改革,營商環境不斷優化,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有力推動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量新辦市場主體不斷湧現。稅務總局統計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全國新辦涉稅市場主體年均增加超千萬戶,總體呈現活躍度高、生命力強、成長性好的特點,有力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十三五」時期,全國新辦涉稅市場主體共計5745.3萬戶,較「十二五」時期增加2607.4萬戶,增長83.1%。同期,全國累計註銷涉稅市場主體2403.9萬戶,新辦與註銷相抵,「十三五」時期全國淨增涉稅市場主體3341.4萬戶,較「十二五」末增長77.3%。
從細分行業看,新辦涉稅市場主體中現代服務業佔比明顯提升,勞動密集型行業佔比逐年下降。「十三五」時期,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信息傳輸和信息技術服務等現代服務業新辦涉稅市場主體數量佔比分別從2015年的10%、3.9%、2.8%提高至2020年的13.7%、5.5%、3.8%。批發和零售、住宿和餐飲等勞動密集型行業新辦涉稅市場主體數量佔比逐年遞減,分別從2015年的43.4%、12.7%下降至2020年的37.3%、7.6%。
第三產業稅收佔比提升至58.1% 新技術服務業加快發展
稅收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升,第三產業稅收收入佔全國稅收比重由2016年的56.5%穩步提升至2020年的58.1%,比「十二五」末2015年提高3.3個百分點。新興產業成為稅收新增長點,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21.2%,顯著高於全國總體水平,稅收年均增長12.5%,比全國稅收增速快8.2個百分點。
民營經濟發展迅速 銷售收入年均增長17.7%
稅務總局統計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全國新辦民營經濟涉稅市場主體5600.5萬戶,佔全部新辦涉稅市場主體的97.5%,且其佔比逐年遞增,從2015年的96.3%提高到2020年的98.7%,成為新辦涉稅市場主體的主力軍。
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民營經濟發展迅速。2016-2020年,民營經濟銷售收入年均增長17.7%,高於全國總體水平1.5個百分點。其中私營企業、個體經營增長較快,年均分別增長22.5%和20%。民營經濟的稅收貢獻也在不斷提升,2020年,民營經濟繳納稅收佔全國稅收比重達60.1%,較2015年的51.5%提高8.6個百分點,成為穩定全國稅收的重要支撐。
從細分行業來看,民營製造業持續發展壯大,銷售收入佔比不斷提升。「十三五」時期,製造業民營企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14.7%,銷售收入佔比提高了6.7個百分點。民營經濟是經濟內生增長的動力源,這一結構變化也反映了製造業逐漸轉向內生增長。
民營經濟作為我國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創新能力持續增強,特別是2018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後,民營企業創新活力迸發,發展加快。稅收數據顯示,民營高新技術企業戶數佔全國高新技術企業比重從2018年的92.1%提升至2020年的92.4%,民營高新技術企業銷售收入佔全國高新技術企業比重從2018年的66.2%提升至2020年的70%。
製造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11.2% 高技術製造業不斷發展壯大
製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我國製造業不斷發展壯大,特別是高技術製造業實現較快發展,製造業與信息技術、科技服務業等融合互促。2016-2020年,全國製造業企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11.2%。高技術製造業是「十三五」時期製造業發展的突出亮點,銷售收入累計增長超過1倍,年均增長15.1%。一些自動化、數碼化、智能化的關鍵產品實現突破,銷售收入大幅增長,比如機械人、工業控制系統、集成電路、光電子器件等關鍵產品銷售收入均超過2倍,醫療診斷設備、新能源汽車等重要裝備銷售收入增長也超過2倍。
中西部稅收佔比超過三成 區域發展更加協調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十三五」時期,區域重大戰略紮實推進。稅收數據顯示,區域發展更加協調。2016-2020年,中部地區稅收收入佔全國稅收比重從15.6%提升到16.5%,提升0.9個百分點;西部地區稅收佔比從18.4%提升到19%,提升0.6個百分點,中西部地區合計佔比達35.5%,提升1.5個百分點,與東部地區差距進一步縮小。
「十三五」以來,我國區域性稅收政策體系持續優化,精準發力,在推動東西部區域協調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已實施兩輪的西部大開發優惠政策較好促進了西部地區市場、產業、企業發展,2021年起實施的第三輪稅收優惠政策門檻進一步降低,將惠及更多市場主體。西部大開發優惠政策減免企業所得稅額從2015年的528.5億元增至2019年的1006.9億元,2020年保持1000億元水平,年均增長13.6%。
在包括稅收政策在內的各項政策扶持下,區域發展戰略成效顯著。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2020年二季度以來,長江經濟帶經濟持續恢復,展現出強大發展韌性。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企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6.2%,高於全國總體水平0.2個百分點,在全國銷售收入中佔比達46.5%。工業企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4.1%,高於全國工業企業總體水平1.4個百分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5.4%,高於全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總體水平3.6個百分點。
出口退稅累計超過7萬億元 為穩外貿「加油助跑」
對外貿易是我國開放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為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穩住外貿基本盤,「十三五」時期,我國多次提高出口退稅率,助力企業應對中美貿易摩擦影響和全球疫情的負面衝擊。據統計,五年來,出口退稅總額從2016年的11742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14549億元,年均增長2.6%,五年累計辦理出口退稅70736億元,有力降低了外貿企業成本,促進外貿出口穩定增長。
同時,稅務部門統籌推進多項便利化措施,不斷簡化退稅流程,壓縮退稅辦理時限,加快出口退稅進度,全國正常出口退稅的平均辦理時間由2018年的13個工作日壓縮至2019年的10個工作日內,2020年再壓縮至8個工作日內,緩解了企業資金佔用的壓力。(香港商報駐京記者 林彬彬)
相關消息
东莞首个保税展示门店试运营
2021 年 7 月 8 日
深圳前海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延续 今年减免税款将增加近5亿元
2021 年 7 月 8 日
广州南沙架起粤港澳税务连心桥 助港澳企业安家
2021 年 7 月 7 日
出口退税新系统上线 申报效率提升约30%
2021 年 7 月 4 日
集群论英雄!从一份名单读懂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
2021 年 6 月 14 日
廣東「放管服」改革改出辦稅新氣象
2021 年 6 月 9 日
穗南沙率先落地灣區跨境涉稅事項早期中立評估機制
2021 年 5 月 28 日
廣東率先全省實現跨境人民幣全程電子繳稅(費)
2021 年 5 月 17 日
國內首個勞動爭議仲裁跨區域合作機制在穗簽訂
相關消息
广津港口发起内贸港航服务联盟 构建京津冀—粤港澳交通主轴
2021 年 7 月 17 日
广州商事登记“跨境通”走进欧洲
2021 年 7 月 4 日
2020年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145.5亿吨 港口规模居世界首位
2021 年 6 月 24 日
全球金属再生巨头:中国金属回收行业正处于爆发式增长的前夜
2021 年 6 月 20 日
集群论英雄!从一份名单读懂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
2021 年 6 月 14 日
江西「南大門」精準對接大灣區產業轉移
2021 年 6 月 12 日
廣州出台企業轉貸服務新規 轉貸成本可降80%
2021 年 6 月 5 日
文化和旅遊部:允許外國投資者依法在中國境內設立娛樂場所
2021 年 6 月 3 日
【代表委員說】林順潮:推進大灣區醫療器械及藥品互通發展
去年9月,中央八部委聯合下發關於《粵港澳大灣區藥品醫療器械監管創新發展工作方案》,要求促進醫藥產業在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更好地滿足粵港澳大灣區居民用藥用械需求。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希瑪眼科集團主席林順潮提交了「關於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醫療器械及藥品互通發展的建議」,提出應增加試點醫療機構,優化港資澳資醫療機構准入,完善互認機制,有助於提升灣區整體醫療水平向國際化、智能化、科學化發展。
建立醫療器械共享機制
《粵港澳大灣區藥品醫療器械監管創新發展工作方案》指出堅持分步實施,先期以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為試點,在取得階段性進展後逐步擴展至其他符合要求的指定醫療機構。
林順潮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方案中有關「分步實施」的具體方案並不十分明確,且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作為首批試點機構僅此一家過於單一,不能夠對港澳藥械引入在機制模式、管理方式以及臨床應用上進行充分實驗驗證。林順潮建議,可適當擴大試點範圍,增加試點醫療機構,引入港資澳資專科醫療機構為指定試點機構先試先行,首先解決粵港澳大灣區內廣州、深圳兩個大型中心城市患者紮堆的情況。
兩地醫療融合是大灣區醫療融合發展的重點,林順潮希望港大深圳醫院加快推進相關試點工作,讓試點範圍盡快由公立醫院擴展至民營醫院。
在林順潮看來,過往港澳醫療器械和藥品過高的定價,成為內地制約醫院引進器械及藥物的瓶頸,民營醫療機構往往將價格轉嫁到患者身上,造成患者就診用藥的經濟壓力。他建議,政府應增加大灣區民營醫機構高端藥品及醫療器械進口財政扶持,並在大灣區內地九市醫療資源相對薄弱的地區,以設立社康結合大型醫學日間手術中心的模式,開放共享預約制度,對引進的大型醫療設備進行互通共享。林順潮認為,此舉將提高醫療資源利用率,提高診療效率,降低感染率,儘可能覆蓋並服務更廣泛的患者群體。
林順潮認為,《方案》中強調關於進口藥品目錄範圍,將由廣東省衛健委、藥監局會同港澳衛生部門根據臨床需求和藥品上市情況確定進口藥品目錄,並實行動態調整。目前,該方案有效公示機制仍有待完善,港澳以及內地醫療業界應對措施亦有待進一步完備,相關監管政策也需要得到重視。
「增強醫藥器械領域互聯互通,不僅可以對粵港澳三地醫療藥品及器械供應進行有力補充,擴大醫生在選擇上的範圍,而且有助於加強港澳與內地聯繫,增強在內地生活的港人的幸福指數,免除長者及困難群體的後顧之憂,並加強年輕一代對家國意識的培養。」林順潮說。
關注互聯網醫院發展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林順潮還提出了全面開放生育政策、人民幣國際化、發展互聯網醫院等多個建議案。林順潮提出,互聯網醫院發展面臨著政策法律法規建設不完善,存在信息安全風險;區域醫療信息系統不兼容,數據無法相互傳輸和共享;看診、轉診等服務流程複雜,患者就醫體驗滿意度低等諸多問題,建議國家採取科學的、安全可靠信息共享管理機制來保障衛生信息的安全與共享問題,建立以患者為中心的智能化互聯網醫院。(記者 林麗青)
相關消息
广津港口发起内贸港航服务联盟 构建京津冀—粤港澳交通主轴
2021 年 7 月 17 日
广州商事登记“跨境通”走进欧洲
2021 年 7 月 4 日
2020年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145.5亿吨 港口规模居世界首位
2021 年 6 月 24 日
全球金属再生巨头:中国金属回收行业正处于爆发式增长的前夜
2021 年 6 月 20 日
集群论英雄!从一份名单读懂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
2021 年 6 月 14 日
江西「南大門」精準對接大灣區產業轉移
2021 年 6 月 12 日
廣州出台企業轉貸服務新規 轉貸成本可降80%
2021 年 6 月 5 日
文化和旅遊部:允許外國投資者依法在中國境內設立娛樂場所
2021 年 6 月 3 日
廣州南沙全年推進202個重點項目 總投資逾6200億元
廣州南沙新區(自貿試驗區)8日舉行2021年重點項目建設誓師大會。會上宣布,南沙2021年將投資建設202個重點項目,總投資共6264.5億元(人民幣,下同)、年度投資910.6億元。
該活動在由中鐵二局承建的中科空天飛行科技產業化基地項目現場舉行,通過視頻連線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廣州)等12個項目,同步啟動13個重要項目的樁基礎建設。
記者了解到,2021年南沙重點建設項目共涉及重大基礎設施、現代產業、社會民生、城市更新等四大領域。
其中,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有59個,總投資2661.63億元,佔南沙202個重點項目投資總額的四成。計劃建成廣州地鐵18號線(首通段),推進深茂鐵路廣州段、深中通道萬頃沙支線、南中高速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同時,還有112個現代產業項目,佔南沙全年重點項目數量過半。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南沙將以中科空天飛行科技產業化基地等項目為龍頭,建設空天產業園;加快中科院明珠科學園首批項目、冷泉生態系統、高超聲速風洞、極端海洋科考設施等科技創新平台設施建設。
此外,南沙還將打造國際一流生命科學產業創新中心,加快大灣區精準醫學產業基地、中山大學國際藥谷等重大平台建設;著力做強先進製造業集群,集中力量建設廣汽豐田第五生產線,恆大智能汽車零部件以及日本電裝、聯晶LED等項目;並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高端服務業,推動國際金融論壇(IFF)永久會址、國際風險投資中心等項目加快建設。
「今年將全力保障首飛火箭的成功飛行、成功研製,為產業基地的量產打下堅實基礎。」中科宇航探索技術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鄭軍透露,截至本月,首型運載火箭已完成工程研製階段的大部分地面試驗工作,計劃於2021年底前完成首型運載火箭的發射。
南沙區區長董可強調,要力爭新開工項目不遲於2021年上半年前完成開工,續建項目按提前一個月的進度往前趕,為全年投資穩增長創造空間。
據統計,南沙區202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46億元,增長7.1%,增速排名廣州全市各區第一。
相關消息
東莞松山湖獲批「科創中國」試點園區
2021 年 6 月 3 日
何立峰: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
2021 年 6 月 1 日
粤港澳大湾区至东盟国际班列首发
2021 年 5 月 25 日
南京至荷兰蒂尔堡中欧班列首发
2021 年 5 月 10 日
廣東發布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專利導航成果
2021 年 4 月 30 日
香港蟬聯亞太區最昂貴零售街區榜首 廣州體育西及珠江新城逆市增長
2021 年 4 月 24 日
大灣區·大未來】滙豐集團全球大數據的「家」在佛山
2021 年 4 月 20 日
廣東50餘萬家企業「上線用雲」
2021 年 4 月 18 日
廣州開發區營商環境指數連續兩年全國第一
相關消息
广津港口发起内贸港航服务联盟 构建京津冀—粤港澳交通主轴
2021 年 7 月 17 日
广州商事登记“跨境通”走进欧洲
2021 年 7 月 4 日
2020年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145.5亿吨 港口规模居世界首位
2021 年 6 月 24 日
全球金属再生巨头:中国金属回收行业正处于爆发式增长的前夜
2021 年 6 月 20 日
集群论英雄!从一份名单读懂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
2021 年 6 月 14 日
江西「南大門」精準對接大灣區產業轉移
2021 年 6 月 12 日
廣州出台企業轉貸服務新規 轉貸成本可降80%
2021 年 6 月 5 日
文化和旅遊部:允許外國投資者依法在中國境內設立娛樂場所
2021 年 6 月 3 日
「十四五」規劃為港青在大灣區成就夢想提供「定心丸」
「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了諸多關於「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具體目標。多位香港青年向記者表示,香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之一,必須抓住「十四五」時期粵港澳產學研協同發展等機會,發揮優勢彌補不足,再創輝煌。規劃綱要草案中還提及,「要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便利港澳青年到內地就學就業創業」,這更是港青在大灣區發展最大的「定心丸」。
產學研協同為港青發展提供更多機會
「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公布,讓香港廣東青年總會主席霍啟山感受到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無限機遇,以及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發展方向。
霍啟山表示,近年大灣區正積極穩妥推進粵港澳產學研協同發展,於落馬洲設立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香港青年只要肯邁出腳步,一定可以在大灣區找到職業發展的方向和機遇。」霍啟山說。
近年來,霍啟山也策劃並組織多項以文化體育類為主的粵港兩地青年交流項目,更發起成立「香港地區體育會聯會」,將香港地區體育活動融入大灣區。「希望未來可以繼續通過這種形式拉近粵港青年的距離,協助他們認識和加入大灣區,在大灣區找尋自己的職業方向,增強香港年輕人的國民身份認同感。」
霍啟山建議,在灣區內舉辦更多國際體育賽事,促進區內的體育產業發展,藉此提高國家的軟實力。
港青可投身大灣區內高新科技產業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主席吳學明認為,「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多次提及粵港澳大灣區,這對激勵廣大粵港澳青年在大灣區這片熱土施展才幹、成就夢想有重大意義。
「規劃綱要草案強調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我認為可以激發港澳青年科研人才發揮獨特優勢,積極投身到大灣區建設中去。」吳學明認為,港澳地區有深厚的科研基礎、法治精神和國際化等優勢,香港高校在多個領域研究名列前茅。港澳青年可抓住機遇,積極投身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能、健康醫藥、金融科技等產業的創科發展,在為國家作出貢獻的同時實現自己的價值。
規劃綱要草案還提出,要打造粵港澳青少年交流精品品牌。吳學明說,他今年計劃舉辦國風國服文化活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青年文創基地等,並延續港澳青年內地實習計劃,持續推動優質項目落地。
加快創新要素流動加速灣區發展
作為一家科技創投企業的負責人,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副會長林至穎尤其關注規劃綱要草案中涉及粵港澳大灣區的內容,例如「要加強粵港澳產學研協同發展」「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便利創新要素跨境流動」等。
林至穎認為香港具有科研優勢,但產業結構單一。粵港澳大灣區的內地城市產業成熟、市場龐大,正好跟香港形成互補。「只要人才、技術、金融、專業服務等創新要素便利、快速地流動起來,就可以為發展提供更多動力。」
兩年前林至穎在深圳設立子公司,主要做科技創投基金及加速器運營服務,把港澳及國際頂級大學的科研轉化及落戶大灣區。目前,他們在珠海投資的新材料生產基地,吸引了香港新材料創業孵化項目落地;項目的研發中心設在深圳,用好當地充足的科研人才資源;「財資中心」則選在香港,用以對接外國市場,吸收國外融資。「3個城市相當於3個核心,都發揮各自的優勢。」林至穎說。
廣東中行未來五年將為粵外資企業提供1000億元融資支持
近日,「十四五」期間廣東省與跨國企業合作發展座談會暨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在廣州舉辦。活動現場,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以下簡稱廣東中行)與廣東省商務廳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未來五年,廣東中行將為我省外資企業(項目)提供1000億元融資支持。
廣東中行將與廣東省商務廳結合廣東實際和各自職能,共同支持外資企業尋求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提高金融支持政策精準性、直達性,充分釋放政策紅利,優化融資環境,激發對外經濟活力,加快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促進產業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助力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據悉,中國銀行作為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在全球61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550餘家境外分支機構,廣東中行作為跨境金融市場引領者,充分發揮海內外渠道優勢,為在粵跨國企業提供結算、匯兌、融資及全球現金管理等綜合金融服務,依託粵港澳大灣區、自貿區先行先試的便利政策,全力支持外資企業客群及業務高質量發展。
作為廣東金融支持穩外貿、穩外資的主力軍,2020年,廣東中行為外資企業提供融資超1100億元,為外貿企業提供融資近2000億元,全年國際貿易結算量達1460億美元,跨境人民幣結算量為4326億元,均穩居於市場首位。
未來,廣東中行將持續加強政銀合作,積極貫徹落實國家「穩外貿 穩外資」戰略部署,充分發揮跨境金融服務主渠道作用和國際化、專業化優勢,加大對廣東省及在粵跨國企業金融支持力度,切實幫助外資企業應對疫情衝擊、化解融資難題,實現穩定、持續、高質量發展。(記者 黃裕勇)
相關消息
東莞松山湖獲批「科創中國」試點園區
2021 年 6 月 3 日
何立峰: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
2021 年 6 月 1 日
粤港澳大湾区至东盟国际班列首发
2021 年 5 月 25 日
南京至荷兰蒂尔堡中欧班列首发
2021 年 5 月 10 日
廣東發布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專利導航成果
2021 年 4 月 30 日
香港蟬聯亞太區最昂貴零售街區榜首 廣州體育西及珠江新城逆市增長
2021 年 4 月 24 日
大灣區·大未來】滙豐集團全球大數據的「家」在佛山
2021 年 4 月 20 日
廣東50餘萬家企業「上線用雲」
2021 年 4 月 18 日
香港 李小加籲建「滴灌通」 將全球過剩流動性引入中小企
3月5日,全國政協委員、港交所原行政總裁李小加提交《關於創建「滴灌通」系統將全球流動性過剩精準引入中國中小企業的提案》。李小加指出,目前,國際資本與中國中小實體完全割裂,建議創建一個將海量國際資本與中國中小微企業互聯互通的金融基礎工程(簡稱「滴灌通」),通過香港將國際資本精準引入中國千千萬萬中小實體當中。
所謂「滴灌通」(micro connect),意指能把傳統金融機構的資金,精準地流入非上市的中小型企業,同時為交易所培養潛在上市企業。這一概念的靈感來源於以色列,藉助於滴灌技術,這一個缺乏水資源的國家卻用精準灌溉的技術成為了農業大國。
今年1月,擔任港交所行政總裁長達11年的李小加卸任,當被問到卸任之後的計劃時,他表示其中一項計劃是希望藉助數碼平台,將資金引流至有資金需求及具回報潛力的中小型企業,令中小型企業能以更低成本取得融資,即「滴灌通」的設想。
相關消息
東莞松山湖獲批「科創中國」試點園區
2021 年 6 月 3 日
何立峰: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
2021 年 6 月 1 日
粤港澳大湾区至东盟国际班列首发
2021 年 5 月 25 日
南京至荷兰蒂尔堡中欧班列首发
2021 年 5 月 10 日
廣東發布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專利導航成果
2021 年 4 月 30 日
香港蟬聯亞太區最昂貴零售街區榜首 廣州體育西及珠江新城逆市增長
2021 年 4 月 24 日
大灣區·大未來】滙豐集團全球大數據的「家」在佛山
2021 年 4 月 20 日
廣東50餘萬家企業「上線用雲」
2021 年 4 月 18 日